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当欧洲的封建王朝承认其领土内拥有共同文化和历史的人民可以自组国家的时候,政党就变得日益重要。这些政党尽管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但都致力于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裕、强大和统一。随着英国、法国、荷兰等帝国势力的撤退,这一模式被带到世界其他地方。在东南亚,帝国势力撤退后留下的国家既没有共同文化也没有相似历史,因此,许多由当地政治领袖创建的政党就试图利用国家机器来建构民族国家。本文主要考察这种"引进"的民族国家模式在东南亚如何催生各种各样的政党,这些政党又为何需要强大的国家来塑造未来的民族。各种经验表明,在民族国家中能发挥影响力的政党,对正努力将自己看作新生民族的人们及其生活,可能起着分化与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
丁海笑  杨睿 《东南亚》2011,(3):29-32
紧急状态是政府的一种公告,宣布可能暂停一些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的基本功能,警告公民改变他们正常的习惯,或者命令政府机构实施紧急应急预案。在印度,紧急状态是指变更宪法体制的一个统治时期,当印度总统认为有来自内部和外部以及金融危机的严重威胁时,可以宣布紧急状态。1975年6月25日至1977年3月21日,印度紧急状态持续了21个月,这是印度在独立后最有争议的时期之一。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印度后殖民时代的紧急状态法。  相似文献   
3.
侯茜 《学理论》2014,(20):150-151
后殖民主义是出现在殖民主义之后的西方学术领域的又一理论话题。如果说殖民主义是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手段来奴役弱小国家和民族,那么后殖民主义的侵略方式变得更加的隐晦和高级,后殖民主义主要强调的是对被殖民国家对语言和文化霸权方面的控制。解构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形成的一次思潮,其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对后殖民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中国后殖民批评文化理论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殖民批评理论产生的背景,认为这一理论既是全球化语境下国际上的后殖民批评思潮在中国特殊语境的一种反响,又在中国本土文化氛围中有其赖以生长的合适的土壤.接着,文章分析了90年代中国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阐释角度和评价尺度的独特的有效性及其局限性或"盲区".  相似文献   
5.
19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作家展开对于"新殖民主义"的批判,陈映真借助拉美"依附理论",对战后台湾依附以美帝为代表的跨国资本世界体系所建立的畸形政经结构的分析,是深刻的.1990年前后,后殖民理论引入台湾,对台湾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叔青等作家受其启发,将之运用于文学形象的塑造中,使作品更具思想的深度.与祖国大陆相比,台湾对于后殖民理论少见系统的介绍,多见具体的运用.但部分作者受错误史观影响,产生了断章取义、扭曲变形、生搬硬套、偷换概念等弊病.  相似文献   
6.
身份认同是当今文化研究一个重要概念和关键问题,也是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身份认同问题有两种论争模式:本质主义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作为表意实践的文学在建构身份认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代文学批评与身份认同研究联系紧密,特别凸显在后殖民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女性主体性的议题更在后现代和后殖民的论述中相继出现.对主体性的理解,从女性主义与后殖民的角度,即要把女性及被殖民者的主观(主体)感情、反应和信仰,看成是与男性主导及殖民统治相对立的、信实可靠的和值得倡导的一种力量.女性主义正是女性追求自身主体性的运动,强调女人和男人一样是主体而非客体.因而在女性主义及后殖民话语中,对女性主体和主体性的建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地颠覆和解构。《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毕斯沃斯先生就是部分地以作者奈保尔的父亲为依据来塑造的,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裔婆罗门通过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来寻求在异域文化中的自我与独立,以及寻找自身价值及文化身份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我价值与文化身份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文艺学与其他一些人文学科一样,显示出蓄势、转折、求变、创新的特点。在这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20世纪以来,1949年以来,以及1978年以来的文艺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中国文学理论在新世纪进一步发展所可依托的理论资源进行了考察。在这一年里,关于全球化与中国人文建设,关于现代性,以及关于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新成熟与新进展。普遍主义与本土理论传统之争,文化研究冲击与审美经验在文艺学中地位的进与退,西方的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等“后学”话语的引入与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状况的现实思考,等等,是近年来的学术亮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台湾文学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二·二八事件及其与台湾文学的关系成为日本学者所关注的研究热点.二·二八事件的历史复杂性催生了许多不同的研究倾向,有的学者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台湾文学研究;有的学者则尊重历史事实,以科学态度发出了另一种真实的声音.本文拟将各种有关观点加以比较、剖析,以甄别谬误、凸显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