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9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0篇
各国政治   27篇
工人农民   102篇
世界政治   1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7篇
法律   583篇
中国共产党   3733篇
中国政治   4765篇
政治理论   920篇
综合类   126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834篇
  2013年   905篇
  2012年   1035篇
  2011年   1178篇
  2010年   1488篇
  2009年   1243篇
  2008年   996篇
  2007年   705篇
  2006年   691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302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27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58-1978年,社队企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其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资金筹集从无偿平调到劳动积累,机械设备从因陋就简到修废利旧,原材料获取从就地取材到购买城市边角废料或依靠城市工业以来料加工,生产技术从靠农村土法到聘请城市技术人员并培训自己的技术力量,劳动力从行政抽调到多样化社会招聘等。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在于,社队企业具有企业自主权,我国计划经济的"漏洞"衍生了市场空间,以及城乡之间的交流为社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追凶22年     
埋头足足狂奔了几百米之后,郭潮(化名)还在不停地向两边张望,尽管他知道,深夜不会有人在这样的城乡接合部游荡,但他始终说服不了自己放松警陽。手里的一只女士小提包已经被郭潮捏得有些变形,他这才想起来,包里到底有什么东西他还没看过……  相似文献   
3.
当前,部分青年乡城移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选择“一家两户”的入户模式,即夫妻一方带着子女入户城镇,另一方户口保留在农村老家。本文基于D市的调查资料,对“一家两户”入户模式的形成机制、逻辑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发现城市社会福利、家庭生命历程中如子女入学和成长是部分家庭成员入户城市的诱因,而农村土地利益、职业周期风险、故土情感则使部分家庭成员保留农村户口,是宏观-微观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家两户”选择遵循着安全第一的社会理性和家庭利益优化的经济理性的双重逻辑。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关系在近年来发生了转型,从城市中心主义转向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开始拥有部分比较优势,移民的自主选择增多。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屉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足改革丌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足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审大举措。面对这一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伞而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夏海伟 《今日浙江》2006,(11):15-16
近年来,“走出去”在促进外资外贸联动发展、推动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制造业原产地多元化,规避贸易纠纷和贸易壁垒等方面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走出去”已经成为我省开放型经济的亮点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陈健春 《今日海南》2006,(10):33-34
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集中体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导向,从这一层面讲,政府必须发挥关键性的主导作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近年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让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一直是党和国家政策制定的重点。延续我国在“三农问题”上的一贯主张,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无论是从客观需要,还是从现实条件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要求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从理论上看,社会…  相似文献   
7.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对最终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城乡关系,推动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祝祥 《实践》2006,(7):30-3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农业、农民、农村是关键。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就把惠农政策体系化了。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对于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对于促进农业资源要素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企业化,生产的产品标准化,产品营销的品牌化,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生产力落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先进农牧业科技推广普及相对落后,农牧业产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复明 《前进》2006,(8):13-14
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三大区域政策后,党中央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策。作为我国新阶段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崛起对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山西来说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动员全省力量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共山西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决议,明确提出了我省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号召全省干部群众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山西崛起。这充分体现了山西人民不甘落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7月7日下午,省委宣传部召开“贯彻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实现山西崛起座谈会”。来自省城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省、县(区)政府部门负责人,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就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山西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决议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认为,宣传思想战线要不断深化对山西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实现山西崛起做好理论准备、提供理论支持,在营造山西崛起的浓厚氛围、形成山西崛起的强大合力上努力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本刊摘要刊发部分专家的发言材料,供读者学习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