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独白到复调的转换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基本状态,这已被经典社会理论家们所阐发,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塑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复调社会条件.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理念、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呈现出独白性特征,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一元引领带来阻滞.通过搜集和激活课堂异见的方式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论辩式教学是呼应当代复调社会条件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韦勤  郭健军 《世纪桥》2001,(1):9-11
建国后,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把握不好,认识不深,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李芳 《前沿》2009,(11):185-189
冯苓植的《驼峰上的爱》自发表以来,其主题被后来的评论者或以片段的形式,或以整篇的形式不断重新阐释,进而逐渐呈现出丰富和多义的态势。就小说形式而言,促成这种现象生成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体形式的交叉并置;二是多重视角的交错运用。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路易-费尔迪南·塞利纳以其独特的口语写作风格在法国文坛掀起了一场革命。其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被称为一部"颠覆性"的小说。这种"颠覆性"首先是由小说以口语进行创作造成的。塞利纳以口语针锋相对地攻击传统小说中的书面语,从而形成了一种语言层面的对话,使小说具有了多种声音并置的复调效果。在口语与书面语冲突的推动下,小说人物的意识更加鲜明,不同意识所代表的立场构成不同的声音,使小说复调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作者的内聚焦叙事视角赋予了人物意识以明显的独立性,使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读者与人物的对话得以实现,小说的复调效果以多维的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对话性,并认为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具有独立于作者的思想。这种理论间接受到了形式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但归根到底源于巴赫金一以贯之的对话性世界观。在分析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时,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相似文献   
6.
韩小梅 《前沿》2012,(14):149-15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复调理论”和“互文性”这两个概念在文学研究中迅速成为核心.通常认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互文性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在强调两者的共同点时,不同之处也同样不可忽视.本文试图从理论的源头、发展及不同的关注点将两种理论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7.
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鑫 《求索》2010,(5):189-191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至今都是学界较少涉及的领域。本文认为,沈从文通过叙事与对话的手段,建构起一个复调文学世界,《边城》、《八骏图》、《水云》等作品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本文还分析比较了沈从文的复调创作与其他作家的异同,并深入探究了他的复调文本中主体形象的分裂问题。  相似文献   
8.
杨坚 《传承》2010,(30):154-155
巴赫金思想启发了很多后来的学者和创作者,多个现代思想流派都追溯到巴赫金。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运用的复调小说理论,成为后世创作思想和批评理论的经典。复调理论是巴赫金早期作品中"外位性思想"在美学领域的发展。通过分析程抱一的个人经历和小说创作,印证巴赫金思想及其小说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崔释予 《求索》2013,(10):161-163
复调叙事理论来自著名文论家巴赫金,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一种附有意识形态的声音。这些声音相互作用则构成“复调”。因此,复调是一种“语言在各个社会阶层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混合物。”每一种表达话语都被社会阶层语言影响,并独立地存在于艺术的对白之中。更进一步地,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还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能彻底吸收这种复调多声性,这种复调多声性使得作品人物与作品受众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由,而且两者呈现出互为对话之关系。不仅如此,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也为小说艺术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航线,在众多批评家放弃对小说研究之时,巴氏对话理论对于揭示小说话语构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罗凌霞  冯亚玲 《湘潮》2012,(5):11+14
宏观上,《押沙龙,押沙龙!》文本与《圣经》形成了时空上的对话。微观上,四个主人公通过对斯特潘家族悲剧的替叙述形成了交错喧嚣的对话;而且传统小说中无所不值得作者也与主人公展开了平等的对话,整个对话场使得《押沙龙,押沙龙!》这部小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