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43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动员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德行哈密”建设实践活动,提升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社会文明程度和文明城市的品牌建设,哈密地区文明办举办了“善行天山德行哈密”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2.
张国东 《新长征》2014,(2):45-45
伊通满族自治县在日前进行的县管领导干部考察工作申,注重从评价内容、时间、空间上了解干部的德行情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7)
"君子"的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古代礼乐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儒家的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也是对人们道德的较高要求。但最初君子的含义并不包含道德因素,是对统治者的尊称,是纯粹象征地位的中性词,而后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其含义发展为有道德及有知识的人都称可作君子,成为带有道德意味的褒义词。本文对"君子"在《诗经》中代表的含义进行了分类及研究,将君子应有的理想人格具象化,呈现出了一个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具体形象。《诗经》中的"君子观"对后世理想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高大魁梧的他为我们遮风挡雨;妈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长大后,少不更事的我总想挣脱爸爸的束缚,屡次顶撞唠叨的妈妈。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有一天突然发现爸爸的背已经驼了,妈妈的身体已经臃肿塌陷。我想,是时候尽一份子女的责任了,悉心呵护起这个家:给父亲一个依靠的臂膀,做他贴身的拐杖;为母亲撑起一把庇护伞,遮蔽盛夏的骄阳。朋友,  相似文献   
5.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和省委部署,同绕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了《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等相关书目,特别是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参加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活动,思想七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触动,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和体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王校功 《协商论坛》2010,(8):48-49,56
面前的赵云学,没有夸夸其谈,没有咄咄逼人,甚至有些不善言辞。  相似文献   
7.
李学明 《传承》2009,(18):132-133
当前,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整个传统文化都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需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周易》所蕴涵的德行思想分出精华与糟粕,批判继承其优秀的因素,抛弃其糟粕。大力倡导《周易》中阐发的德行思想、道德准则,并注入现代社会的新鲜内容,对克服歪风邪气和不道德行为,达到人生真善美的境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陆晓光 《南风窗》2008,(11):34-37
王元化先生去世了。去世前一个月,先生在病床上与人聊天:"如果说我的一生有什么一贯的东西.那么这就是反思。"先生的"反思",首先是指对自己思想进行反省检讨。在《我的三次反思》中,先生自述这三次反思分别发生于抗战时期40年代,新中国的50年代,以及上世纪末90年代以来。其时先生分别是20岁青年,三四十岁壮年,七八十岁老年。  相似文献   
9.
程万军 《法制博览》2011,(13):71-71
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水至清则;毛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蜀汉无大将”时,有着“一颗红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锋吗?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公共行为的存在,司法是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主要倾向,折射出社会公众对公权力的权威期待和信任托付。社会公众的司法认同生成司法公信,而认同的理由则是司法公信建设的落脚点。法理与情理、法官与清官、说理与说法等三对范畴的统一是司法走向公信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