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徐贲 《南风窗》2011,(10):94-97
在《1984》中,温斯顿最后被极权成功改造,选择了顺从,完全放弃反抗,不只是因为极权暴力的酷刑发生了作用,而且也是因为温斯顿自己的道德完美主义本来就十分脆弱,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2.
伊里因以强力抗恶思想的提出源于对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思想的批判,源于对俄罗斯知识分子未能使俄罗斯摆脱恶的侵害后的反思。通过对善与恶外化本性的分析,伊里因论证了以强力抗恶的必要性;为了防止抗恶的强力变成滋生恶的暴力,他又严格规定了以强力抗恶的前提条件。与托尔斯泰不同,伊里因主张通过内在精神措施和外在强制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去抵抗恶,这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不可偏废。外在强制措施服务于内在精神措施,需要谨慎对待强制措施,但面对恶行要勇于应战。伊里因与托尔斯泰在如何抗恶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与他们二人不同的政治取向密切相关,托尔斯泰是否定国家政权的无政府主义者,而伊里因则是主张建立强大国家政权的国家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伊凡·伊里奇之死》通过追踪一个濒死之人的心理历程来追问“生”,具有深刻的存在论意义。在托尔斯泰笔下 ,伊凡的“死”被展现为颇有现代感的“个人之死”。上帝远去了 ,他人远去了 ,除了赤裸裸的孤独 ,一切皆无。而另一方面 ,在死亡的威逼下 ,伊凡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却又呈现为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他人之爱”。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纠结构成了这部小说的深层文化结构 ,而作品对“死亡主题”的独特处理实际上也反映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托尔斯泰所面临的文化选择困境。  相似文献   
4.
图片报道     
刘南勇 《当代贵州》2009,(22):60-61
“如果教师既爱他的事业,又爱他的学生,那么他就是一个十分好的老师。”这是名人列夫·托尔斯泰评价教师的一句话。在江口县桃映土家族苗族乡,有这样一位老师,22年来,用他那颗宽广的心怀、那份深沉的爱意、那种执著的追求,成为家长最信任的老师、同事学习的榜样——他就是矮埂小学代课老师张吉端。  相似文献   
5.
河西 《南风窗》2010,(24):88-89
托尔斯泰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在俄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颇有市场,"不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学说传到印度则成就了甘地。而在沙皇俄国的末期,这种接近佛教的托尔斯泰的学说显然是暴力革命最大的思想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日,我又找出茨威格的一篇著名散文来欣赏,题目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写于1928年在俄国旅行期间。短短的不到一千个字,记录了大文豪别夫.托尔斯泰最后之安息地。文章的内容很感人,文章也写得很感人,实在是难能可贵,耐人寻味。作者第一句话便是"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接下来,是这样描绘的——"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  相似文献   
7.
于洋 《新湘评论》2012,(20):44-45
俄罗斯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爱阅读的国家。在这个孕育了托尔斯泰、普希金和契诃夫的国家,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地铁公园,随处都能看到捧着书报阅读的人。今天,在我们身边,那些潜心阅读的人,手里捧的可能不再是书报,而是各种电子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相似文献   
8.
杨晨 《传承》2009,(22):156-157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作为世界一流小说家比较系统的艺术理论著作,以呼吁艺术同美脱钩,专事情感交流,且以宗教性和世界性为伟大作品的标准,在19世纪美学中独树一帜。《艺术论》在中国的接受,以1921年、1958年和2005年的三个中译本为界,可分别以人生的艺术、宗教意识批判,以及意识形态的重新认可为其标识。可以说,《艺术论》在中国的接受史,大体也反映出中国一百年以来文艺理论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0.
赵兰英 《政府法制》2014,(32):48-48
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俄语文学翻译家.翻译托尔斯泰小说全集12卷.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获得过俄罗斯政府颁发的“中俄友谊奖”、“高尔基奖章”,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翻译彩虹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