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40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80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说起肖汝亭是见仁见智,有人说他是作家、是诗人;有人说他是书法家、是画家,有人说他是摄影师、是收藏家,有人说他是艺术家、是策划大师,也有人说他是社会活动家、是大能人……我一直称他为“雅玩大家”。他却幽默地称自己是一个杂家,肖汝亭是名副其实的大家、杂家,而且极具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长征》2013,(6):33-33
<正>这枚"红军借谷票",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当时战争年代环境影响,是弥足珍贵的红色收藏品,深受收藏家喜爱和追捧。据记载,这种借谷票当年发行有两种,分面额五十斤、一百斤。这张一百斤面额的借谷票,反映了当年红军的风雨历程,也体现了红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精神风貌和军民唇齿相依的鱼水之情,是不可多得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和党史纪实资料。  相似文献   
3.
吴昆 《党课》2013,(16):124-125
课本收藏近几年非常热.晚清民国时期的课本价格一路看涨,比几年前翻了好几番,主要原因是这些课本存世很少,而且古朴厚重,很受收藏家的喜爱。而“文革”课本由于年代不够久远、存世量较大、易于收集,行情并不被看好。但本人却觉得“文革”时期的课本不仅仅是教材,而且还是那段独特历史的见证,有着明显的文化和政治印记.收藏一二也很有趣。  相似文献   
4.
隔山 《党课》2012,(15):118-120
“武士爱剑,文人爱砚。”作为文房四宝之~的砚台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一方古砚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承。苏东坡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藏砚大家,他与文人们相互馈赠的礼品多为砚台。欧阳修、黄庭坚、袁枚、纪昀都曾亲自雕刻砚台。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砚台由纯粹的实用书写工具逐步成为文人的案头清供。唐宋时期,一方砚台往往价值万金。著名古玩收藏家赵汝真曾经记述:“在唐宋之时,千百金之砚,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5.
大师的败笔     
张秀芝 《政府法制》2013,(23):38-38
乔治·勃拉克是法国的著名画家.一天,一位画家朋友来他的画室参观.闲聊时,勃拉克指着一幅画说:"这幅画我画了一个多月,可有一处小失误,想扔了,又有些舍不得."朋友看了看画说:"这处败笔来得恰到好处啊,我愿意用我最好的画跟你交换."勃拉克一惊:"我怎么能用这样的画跟你换,还是扔了好!"但朋友一再坚持说:"这幅画根本就没问题.你换一个角度欣赏,那‘败笔’就是锦上添花!我要将它挂在画室,让学生和收藏家们学习鉴赏." 朋友这么一说,勃拉克想:可能是自己把失误看得太严重,否则人家怎么愿拿精品来换.于是,把画换了出去.后来,勃拉克看到那幅画果然挂在显眼的地方,更相信朋友的话了.  相似文献   
6.
正1986年底,奥地利收藏家卡密斯基看了由阆中艺人王文坤表演的单人皮影后,深受震撼。在卡密斯基的促成下,王文坤家庭皮影艺术团一行4人,于1988年6月启程前往奥地利参加世界艺术节。王文坤的皮影随即轰动了维也纳,当地电视台还进行了现场直播。"那年18岁的我本来是有机会参加演出的,但当时在无锡打工,接到爷爷的电报已经是一周后了,赶回阆中又要十多天,所以就没去成,这成为我终身的遗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四川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王彪放下手中正在制作的皮影西瓜道具,回忆说。  相似文献   
7.
向虎雏 《世纪行》2012,(7):47-48
阳春三月,油菜花香,2012年3月26日,武汉辛亥革命志士后裔专程赴襄阳,参加由刘公孙女刘重喜和余祖寿之孙余品绶发起的“纪念辛亥革命元勋刘公先生亲牢左军安抵襄阳一百周年”活动。他们是:张难先孙女张铭歌、熊秉坤孙熊永铸、蔡济民孙蔡礼鸿、詹大悲孙女詹佑、刘裕海孙刘谦定、万培基孙女沈梅娣、李鸿藻孙李承时、鲁祖轸孙女鲁桂轩、向岩之孙向虎雏和知名收藏家万学工,国家一级摄影师刘建林等。武汉辛亥革命志士后裔以极大的热情,续写先辈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振兴中华的光荣与梦想。  相似文献   
8.
文新 《海内与海外》2011,(3):81-F0003
作为著名鉴赏收藏家、画家于沁先生的入室弟子,陈丽丽取法梁楷“没骨写意人物画法”以展示唐代仕女形象,迭有突破,自辟新路,受到文艺界好评。  相似文献   
9.
詹可树 《海内与海外》2011,(12):1-F0002
詹可树,从艺寿山石雕艺术二十多年,擅长圆雕、薄意山水、人物,尤其薄意工艺作品题材广泛,精雕细琢,层次分明,方寸之间见天地,充分利用天然石材取巧施艺,融诗、书、画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薄意石雕艺术风格。曾应邀前往香港、新加坡办展,作品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他应该有三个身份:书法家、收藏家、作家。著名书法家周俊杰先生说:“他压根儿就是一介文人,从文学里走出来的书家。” 他是赵世信先生。 苏轼、林散之是他喜爱的书家,那自由、随意又透出法度的风格流露在他的笔墨之间。近来,赵先生又喜欢上何绍基的字,他书法作品中的飘然清逸、稚拙灵妙就是最好的证明。作品“碧树数丛堪作障,青山一半不知名”,写得端严神凝,却又掩不住骨子里的风雅。他的风格与书法中的雄强派不同,他们是“大江东去”的狂野不羁,而他却是风轻云淡、从容信步;他们走平坦坦、直通通的大马路,而他偏爱曲径通幽、芳香四溢的花间小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