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东方》2009,(12):F0002-F0002
李仁君,河南博爱人,1968年7月出生。2000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在上海财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文生 《两岸关系》2006,(12):10-11
虽然陈水扁因涉嫌弊案陷入内外交困的环境中,但是他试图通过挑起统“独”和省籍对立转移社会舆论焦点,尤其是谋求通过“宪改”推动“台湾法理独立”。2006年10月15日,陈水扁出席独派大老辜宽敏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三位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一是彭湃,二是毛泽东,三是方志敏。广东有个彭湃,江西有个方志敏,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彭湃,广东海丰县人,1896年10月生,1918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学的是政治经济专业,研读了社会主义学说,1921年毕业后回到海丰,宣传社会主义。1922年他下决心“到农村去做实际运动”,脱下了学生装,穿上了粗布衣,深入农村,与农民谈家常,交朋友,后来把群众陆续组织起来,成立了许多的农民协会,使农民运动席卷了广东省。他创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写出了《海丰农民运动的报告》一书,给全国的农民运动培养了许多骨干,传授了做农民运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谈及中国的君主立宪也好,民主立宪也好,民国文人张君劢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1906年,张君劢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修研法律与政治学,从而结识了梁启超,与梁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1913年因避袁世凯的追杀,取道俄国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一方面,梁启超的政治倾向引发了张氏的参政热情,另一方面,风起云涌的革命也无法使学者居身于政治之外。  相似文献   
5.
伦敦呼吁人们在某一天慢速步行一小时,以便享受生活,并思考人生的真谛。这很有意思。现代人类急匆匆地走了上百年,的确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不仅思考发展模式,也思考生活方式。日本早稻田大学一位教授在《福布斯》月刊上发表文章说:“美国的衰落也许标志着20世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模式的终结。也就是说,这是‘物’的时代的终结。”他预言:“长期萧条将使企业和个人返回原点。  相似文献   
6.
李英华 《新东方》2008,(7):56-60
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时引用了两句古语,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指出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温家宝总理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多次强调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对于被困群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倍努力去营救。  相似文献   
7.
上政名师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1,26(3):F0002-F0002
汤玉枢,上海政法学院教授。1987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1998年8月至1999年7月为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研究科访问学者;先后担任中国法学会商法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国际法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法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台湾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李大钊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期间,就与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有所交往,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不过当时限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有深入的研究。但他满怀爱国激情,一面留学,一面联络其他留日学生组织神州学会,在日本积极开展反袁救国活动,坚决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投降的“廿一条”,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仿照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北京创办了一所为培养革命人才的大学,并亲任校董事长。学校初名为国民大学,于1913年4月13日正式开学。原本是由同盟会元老宋教仁兼任第一任校长,但宋教仁于开学前不久在上海遇刺身亡,  相似文献   
10.
《桂海论丛》2013,(2):F0002-F0002
陈少峰,男,福建省漳浦人。1980年起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大学学习。1991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200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专家、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召集人,中国文化产业前沿网首席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管理哲学和文化产业,近年来着重研究文化与管理哲学、国家管理与社会正义、企业管理哲学、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等专题。出版《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册)》、《伦理学的意蕴》、《正义的公平》、《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企业家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文化的力量》、《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2》、《中国文化产业十年》、《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等多部专著或编合著。曾多次主持区域或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园区策划与规划、文化企业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策划与规划等。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考》(本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