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3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池莉小说的流行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的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频频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成为被影视媒体关注最多的作品之一,这一现象的形成除了池莉小说的知名度以外,池莉小说中所包涵的流行因素是它易于“触电”的不可忽视的内因。  相似文献   
2.
唯一的方式就是隔离,继续隔离,将隔离进行到底。已经呼吁多天了,要采取切实隔离措施与行动到社区!人们为了买食品蔬菜还在超市拥挤,极容易造成再次感染传播。武汉疫情还在蔓延攀升。为什么不能"配给制"送菜到社区?公交车和公车都闲置着,为什么不动用全社会力量进行彻底隔离?纵然有再多医疗支援,抵挡得了烈性传染病的不断再传播吗?!  相似文献   
3.
微博     
池莉当代著名女作家以郭美美事件为标志,一个新时代开始了,这就是微媒时代。国际悲歌歌一曲,网络为我从天落;喜看微媒千重浪,遍地网民下夕烟。不过,言路得倍加珍惜,微媒伤不起。今年上半年,谁是最可爱的人?故宫  相似文献   
4.
赵志英 《学理论》2009,(28):171-172
池莉,以"新写实主义"享誉文坛的女作家。她热切关注现实中的女性命运和生存困境,随着生活阅历和人生历练的增加,池莉对于女性的期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她的作品切合时代脉搏,舒展女性生命的呼吸,以贴近女性的思想和行动对女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池莉小说对女性的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5.
《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11月6日报道,连续降雪造成110国道封闭,北京市大榆树镇为滞留的司机送去盒饭,没想到很多司机对这番好意不领情,拒绝开门。冬日听到如此消息不免增添些许寒意。恰巧看到池莉的一段话:在我们的地铁里,洋人对乘客微笑,微笑的回报率99.9%,而中国人对中国人微笑,回报率为0。她的一个朋友做了实验,得到的反应基本有三种:1.报以警惕并厌恶的一眼;2.赶紧躲开;3.狠狠地吐三个字"干什么"或"有病啊"。联系这个实验,对困境中司机们拒绝开门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6.
认识厦门女作家蔡伟璇是在鲁迅文学院,作为她的指导老师,我们在写作上有过多次的探讨和交流。蔡伟璇给我的印象是直率坦诚、快言快语,对创作抱有执着与热情。她在鲁院创作的4篇短篇小说,后来都陆续发表在《北京文学》、《山花》等刊物上。这4篇短篇代表着她目前对小说的认识与现有的水准,也是她从散文转向小说创作的阶段性收获。  相似文献   
7.
论池莉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志友 《思想战线》2001,27(5):101-106
池莉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它贬斥男性,赞美女性,尤其倡导反抗男权中心主义.为此,她放弃了过去的冷静客观的叙述和"生活流"的展示,用女性主义理想指挥叙事,使她的小说充满了激情.20世纪90年代的池莉已经肯定不是"新写实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及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小说界热衷于种种形式的艺术实验,相对而言,则减少了关注现实的热情和勇气。但以池莉为代表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继起的“新写实”,却又分明是从切入现实的角度对前此阶段的艺术实验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反拨”。因为现在的人们已看得比较真切,他们根本不具备干预生活的力量。这样说并不是不承认小说对生活的影响力;相反是在承认小说影响力的前提下检视它影响的作用方式,即小说的方式。对这点王朔的解释比较清楚:文学比哲学高就高在它能提供一个丰满的、多重的、模糊的生活,不能用任何概念归纳的东西。最后…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赵树理和池莉在文坛上的崛起之作及其崛起前的准备以及崛起的原因,力图发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彭文谨 《工友》2010,(4):52-52
“冬夜,坐在书房里,看池莉的《熬至滴水成珠》,竟爱不释手,直至手脚冰凉。”这是我日记里的一句话。陪我渡过漫长而寂寞的长夜,又仿佛与大师们在夜深人静时对语。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便多了一份阅读的充实与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