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3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减灾》2005,(12):44-44
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发射特性及其对电磁波的反射特征,从而提取这些地物的信息,最终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的。可以说,遥感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物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  相似文献   
2.
《登记公约》实施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国柱 《河北法学》2007,25(7):152-157
1976年《登记公约》确定了发射国对其发射的空闯物体的登记义务,从而建立了空间物体的强制登记制度.随着空间科学的进步和空间活动商业化的发展,《登记公约》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缔约国数量偏少、未登记空间物体数量较多、登记信息不统一等缺陷,严重影响了其实施的效果.因此,应当在适当的时机对公约加以修订,完善公约的内容,以使其适应空间活动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林衢 《湖北宣传》2006,(9):22-22
一、媒介与大众媒体的内涵 第一,媒介、媒体与一般的物体最大的本质区别在于,媒体、媒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而一般物体没有信息符号时不是媒体、媒介。  相似文献   
4.
沈文文 《刑警与科技》2013,(12):124-128
<正>监控的目的就是对监视场景中的异常事件或监控对象的行为进行检测与分析。而在长时间视频序列中采用人工的方法处理此类工作既不实用也不经济,因此在视频序列中利用计算机进行视频智能自动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唐志贤 《刑警与科技》2013,(10):182-183
<正>在当前数模混合监控的市场环境下,三星一直注重网络监控的发展,继以往第一代WiseNet网络摄像机芯片之后,得到行业的认可,并陆续推出WiseNet Ⅱ以及目前强大的WiseNet Ⅲ数字芯片,集成目前行业中最为常用的各项功能于一身,并在码流传输、智能分析、宽动  相似文献   
6.
对于某些特殊物体(球形锁、饮料瓶瓶体等)表面遗留手印的提取、实验发现,利用硅橡胶提取上述特殊物体表面的手印效果很好,而且模型能保持指纹的特征稳定,便于检验鉴定。在提取特殊物体表面的汗潜手印时,胶带纸提取法与硅橡胶提取法相比存在着一些缺陷。用胶带纸法提取的手印在手印的某些部位会出现气泡、乳突纹线中断的现象,影响了指纹特征的再现。而硅橡胶这种物质可以很好地贴合在特殊物体的表面,将手印完整地提取下来。  相似文献   
7.
仰海峰 《岭南学刊》2007,1(1):92-95
现代性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一种短暂和过渡的特征以及对这一特征的心理领悟和感受。马克思是现代性批判的先驱。物体的系列化、物体的言说体系,构成了一个将人置于其中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看起来人似乎是主体,但实际上人只是物体系的对象化存在,人的存在变成了物体系的现实确证。  相似文献   
8.
弱反差痕迹拍照是现场痕迹拍照中的难点。本文就一些常见的金属及电镀物体上汗液指纹的拍照方法作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归纳出五种拍照方法 :雾状水汽拍照法、散射光拍照法、反光点拍照法、高真空镀膜拍照法和紫外荧光拍照法 ,并逐一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有关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中曾介绍了磁性粉末显现手印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油漆物面、瓷器、塑料、木制品、铝制品、纸张、钞票等物体上的手印显现。但是,很少提及用磁性粉末显现铁质物品上的手印。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利用磁性刷刷显法,成功在铁质物品上提取到了多枚手印,效果很好,现向大家推荐。  相似文献   
10.
《警界科海》2003,(1):12-13
2002年2月21日,《南方周末》援引美国联邦法官路易斯&#183;波拉克所谓“石破天惊的裁决”,宣称:指纹鉴定不是科学,随后国内多家媒体相继转载,引起社会上的反响与关注。针对刑侦和司法领域广泛运用的指纹鉴定的科学性提出的这种质疑,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本刊特邀请3位专家对此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