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9篇
中国共产党   146篇
中国政治   123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曦 《今日民族》2007,(2):26-29
一般人对于维吾尔族音乐歌舞的印象基本是这样的:欢乐的曲调,热烈的手鼓表演,精彩的转脖子舞蹈,戴小花帽的男子,梳细辫子的女子,顾盼多情的眼神,滑稽逗乐的表情……总之,节奏和情绪都是极为欢快的。其实维族音乐歌舞真正的精髓是木  相似文献   
2.
《实事求是》2007,(3):92-92
皮山县位于新疆的最南端.距首府乌鲁木齐市1800公里。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5万亩,所辖15个乡镇被315国道分为7个平原乡镇和8个山区乡镇,169个行政村分布于大小54块绿洲内。皮山县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汉、塔吉克、柯尔克孜等12个民族聚居的边境县。2006年底全县总人口2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5万人。维吾尔族占98%,汉族占1.2%,其它民族占0.8%。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55151万元,比上年增长11.43%;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85元,较上年增加163元;财政留县收入1902万元,增长16.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886万元,增长13.9%;200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3.5万亩(次),总产量达11.17万吨,平均单产475公斤,单产提高16公斤。全县林果面积24万亩,其中精品林果面积6.7万亩,以皮亚曼石榴和杏、核桃为主,年产鲜果逾6万吨。2007年是皮山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皮山建设的重要一年。皮山县委按照自治区党委、地蚕的统一安排部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新疆和田和中国长江三峡总公司对口支援皮山县三大历史机遇,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真抓实干,用心做事,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围绕农业“双增”目标,继续实施好地委提出的“六个30万”工程,按照“特色、绿色、规模、品牌”的发展要求,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林果业发展,实现山药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的突破,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性增长,力争2007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5元,较上年增收330元,2010年达到3465元,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证。城市经济围绕工业强县目标,继续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认真抓好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大对境内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优势,努力发展优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和精深加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社会稳定工作围绕“平安皮山”创建目标,坚决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地委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批示精神,坚持主动出击、先发制敌的方针,按照“情况要清楚、分析要准确、打击要有力、联系要紧密”的要求,认真落实“四个观点”、“五种认识”和“六抓措施”,认真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力争2008年完成“平安皮山”创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和谐皮山”构建目标,继续深化以“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加快自治区级文明县城创建步伐,力争在2008年实现创建目标;以“爱党、爱祖国、爱礼会主义”为主题,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以民族团结统领军民团结、军政团结、兵团与地方的团结,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党的建设围绕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做好2007年县乡人大、政府和县政协、法检两院的换届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长效机制文件,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的成果,永葆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周鸣鹤 《世纪桥》2005,(6):22-23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神秘的地方,维吾尔族人称它“进去出不来”;西方人叫它“死亡之海”。有的中外探险家在此失踪,更为它染上了一层恐怖色彩。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之际,数千名官兵,就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穿越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成功地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创全军沙漠行军纪录,一直保持到今天。  相似文献   
4.
初春的塔里木乍暖还寒,二师三十三团十九连职工晋良友棉花地里,11名维吾尔族巴郎子已经开始一人一行往外捡着草根残膜。"没有这些维吾尔族兄弟,我不可能管理得了这么多土地,更不可能发家致富,我要感谢他们,更要感谢民族团结的政策。"晋良友满怀感慨地对笔者说。自2000年开始,晋良友承包了400亩棉花地,由于面积较大,劳力紧缺成了首要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个偶  相似文献   
5.
"一团人一家人共同致富奔小康"这一目标是农一师五团各族干部职工的共同心愿。最近,农一师阿拉尔市工会、妇联"心贴心手拉手致富奔小康"结对子活动在五团启动。今年,五团工会组织团领导、科室领导、基层领导、妇女劳模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职工代表等100名干部职工与该团民族连100名维吾尔族农牧民"结对子",充分发挥双方自身优势,在农业生产、庭院经济、畜牧饲养防病治病、民俗知识、语言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团结进步。  相似文献   
6.
今年38岁的维吾尔族青年艾山江,是农四师六十二团十连的一名无业青年.从小一直跟着父亲养牛,对牛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都很娴熟.他过惯了春季随牛群上山,秋季再跟牛群下山回连队住的生活,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到了该入学的年龄,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显然不能满足孩子受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林茵 《前沿》2012,(15):164-165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聚集,维吾乐族的麦西莱甫也随之从农村走向城市.本文通过对民间麦西莱甫、城市麦西莱甫之间的对比、分析,探寻其发展、变异的规律,并对城市麦西莱甫做出相关阐释.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的穿戴习俗是由他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穿什么、怎么穿,什么时候穿、什么场合穿,构成了一个民族穿戴习俗的基本框架。纵观人类服饰文化史,每一种服饰款式的由来,每一种穿戴趋势的形成,都离不开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决定服饰形态,社会环境造就穿戴趋势。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族居民民商事习惯法是在该民族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经过世代传承的社会实践,在宗教教义戒律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法律心理,并在后期发展中被提升为一种具有准法律意义的特有行为规范.本调研报告针对南疆阿克苏地区及周边兵团第一师维吾尔族居民民商事习惯法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深入调研,特别是对目前维吾尔族居民民商事习惯法与我国制定法的抵触与冲突、互动与共融以及整合与调适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访谈式分析研究,期望在传承发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引导民族习惯法与现代法律文化相适应,为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年前,农一师电力公司西大桥水电厂工程师黄海霞结婚了,从那时起,她便和婆婆马秀莲朝夕相处,没再分开.那时婆婆还没退休,是厂里的一名医生,因医术精湛、乐于助人,方圆20里内的维吾尔族大嫂、大妈常来找她看病,有时还步行几公里给维吾尔族乡亲接生,全然忘了自己已经是50多的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