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淮》2012,(2):8-9
策划人语东土大唐本礼仪之邦,神州华夏原开放之乡。胡服骑射燕赵唱慷慨悲歌,函谷东开汉唐爱汗血葡萄。丝绸之路联通五洲风雨激荡,孔雀南飞送来八方奇珍异宝。秦不逐客乃有天下,唐容天下方才强大。全盘西化未见高明,闭关锁国定然误国。历史上,我们曾多次有幸获得开放发展的机遇,但却也曾未及时抓住开放发展的机遇,遭遇固步自封的积弱困窘。15世纪末,世界经济形成期,当哥伦布、  相似文献   
2.
杨波 《长白学刊》2011,(5):130-132
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说,赵之有武灵、肥义,犹如秦之有孝公、商鞅也,而秦之主动力在臣,赵之主动力在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搞活",而"胡服骑射”则接近于"对外开放”.商鞅和赵武灵王那种勇于变革、善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表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的雄才大略。"胡服骑射"对今人的意义在于:要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正确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善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4.
李兴濂 《各界》2010,(3):45-48
赵武灵王(约前34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他实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相似文献   
5.
山西历史上的两次服饰文化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服骑射”和“易服改制”是历史上发生在山西的两次著名的服饰文化变革 ,变革的内容始终围绕民族性和时代感这一文化内涵中最核心的部分。两次变革都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 ,这两次变革是民族服饰文化长期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也是山西的先民们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大事。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的紧张局势成为武灵王说服朝臣宗室胡服骑射的重要理由。通过武灵王与反对派的辩论,不仅可以看出他务实、功利的思想特征,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即是否有利于“当下”,是否有利于国家迅速强大的预期。这是战国时期功利思潮背景下时人心中“当下”重要性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7.
崔巍 《法制博览》2008,(21):55-55
读了今年贵刊10期上半月的文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与饿死沙丘》,不禁为一代改革者的命运叹息,历史上给了赵武灵王很高的评价,其中以梁启超为最,他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与外族的战争中,十战九败,稍微能替祖宗长点脸的,只有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四人,“其最足为吾侪子孙矜式者,唯赵武灵”!他甚至把“黄帝以后第一伟人”的桂冠送给了赵武灵王。  相似文献   
8.
潇水 《法制博览》2008,(19):3-13
公元前307年,当秦国人忙于欺负可怜兮兮的楚怀王的时候,北方的赵国趁机谋划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变革。当时赵武灵王三十来岁,雄姿英发,在信宫召开全国“郡县级干部”会议,地点是在河北邯郸以北四十里。据史书记载,这个会议一连开了五天。  相似文献   
9.
张军 《法人》2013,(9):92-94
在一个传统积习相沿甚重的国度里进行改革,赵武灵王所遭遇的阻力重重,但他化解重重困难,终使改革成功,为中华千秋史册上留下了他可歌可赞的一页。然而他最后惨死在自身上柔弱的一面,发生在这位改革家身上的悲剧不能不令人三思  相似文献   
10.
一、早期的三晋民族文化交流三晋地处我国南北要冲,是联结中原和北方两大文化区的枢纽地带。所谓中原文化,是指华夏(汉)民族的农耕文化;所谓北方文化,则是戎狄(胡)各族的游牧文化。自远古以来,中原和北方各民族间的交往就异常频繁,不同民族文化兼容并存,交相辉映,构成三晋古代文化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