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早就听说它了,它不叫黄素石楼,它叫黄素土楼。 土楼是什么?圆形的土堡,方形的土堡。我们熟悉的、见得最多的大概是漳州土楼了。泉州也有土楼,只是很少听说,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毒魔"。尽管他的名字与上世纪80年代初风靡一时的香港电视连续剧《上海滩》里的男主角一样都叫许文强,可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却截然不同:彼许文强看不惯上海滩大流氓冯敬尧和日本人做军火及烟土生意,最终杀了日本人公然与冯敬尧反目,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而此许文强被钱财迷失了心窍,为毒品走火入魔,最终彻底丧失了理智,坠入万劫不复的犯罪深渊。  相似文献   
3.
裘真 《党史博览》2009,(8):33-35
2008年7月1日,《作家文摘》报在头版摘登了南京《钟山》杂志刊登的王彬彬的一篇文章《瞿秋白的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简称《三个不得不》),该文主要内容是把1935年5月瞿秋白不幸被捕后被蒋介石杀害,归罪于为革命鞠躬尽瘁、以身殉职的博古。  相似文献   
4.
1999年2月24日,《党史信息报》(月末版)用半个版面刊登了许文龙撰写的所谓《一份记录阴谋绑架毛岸英的真实报告》。内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后,美军和韩军特工策划了一个“绑架毛岸英并轰炸志愿军总部的阴谋”。但是,岸英的亲属邵华、原志愿军总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和参谋田胜、苗杰都认为该文章的描述完全是不真实、不合理的虚构——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瑞金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曹春荣先生,就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先生发表的《瞿秋白的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一文提出商榷。本刊予以发表,欢迎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05,(10):25-2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香港也被日寇占领.此时,正在香港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廖承志,便与张文彬等人,共同研究和详细制定了分批救出沦陷香港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的计划.通过这项计划的实施,一大批著名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在党领导的游击队等帮助下,撤退到内地.尽管情势紧急,因安排周密,计划执行顺利.  相似文献   
7.
默言 《台声》2001,(4):1-1
最近,日本右翼人物小林善纪的漫画书《台湾论》中文版在台湾出版。此书公然歪曲历史、美化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借李登辉、许文龙等“台独”媚日分子之口,宣扬“皇民化”意识,鼓吹台湾“去中国化”的分裂言论,遭到了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的同声谴责。   《台湾论》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小林与李登辉个人的访谈,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奢谈台湾的认同、民族主义、台湾的大血统及台湾的历史等。第二章“李登辉对日本的爱”是让日本右翼人士最感“欣慰”的部分,也是李登辉汉奸嘴脸的大曝光。在书中,小林不但将李登辉视为日本遗产的保护者,还希…  相似文献   
8.
耕文 《求贤》2006,(2):32-34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京津乃至全国书画大展以及报刊杂志上,频繁出现署名“巴人”的书画作品。特别是他先后在天津美术博物馆、北京首都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几度举办《巴人水墨画展》后,不仅在美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9.
彭维学 《台声》2004,(7):30-33
台湾奇美实业公司董事长许文龙是岛内颇具影响的企业家,也是民进党和陈水扁的幕后金主之一。在美化日本殖民统治、鼓吹“台独”的日本漫画书《台湾论》中,他诬称“台籍慰安妇自愿且享有尊严”,从而沦为千夫所指、臭名远扬的“民族败类”。2001年12月30日,“超级台独智囊团”台湾智库成立后,他又是该智库的主要赞助人和12名顾问之一,再次暴露了他死心踏地地为“台独”卖命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10.
并人  罗仁佳 《湘潮》2006,(4):18-21
他于1944年8月在敌人的集中营牺牲。中共中央书记处获悉后,于9月上旬在延安举行了有毛泽东参加的小范围悼念活动。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关于死难烈士追悼大会的决议》后,在念到他的名字时,与会代表肃立默哀,寄托深切的悼念。这个在延安两次被追悼的人,就是张文彬。坚守井冈危难中的孤胆英雄张文彬有几个名字——张纯清、张南赤、刘宗义,都在历史文件上留下了记载。他是湖南平江县梓江乡高基村人,1910年出生。高小毕业后在长沙半工半读念完了高中。受进步书刊的启迪和周围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张文彬的思想进步很快,16岁即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