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44篇
中国政治   164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4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东汉中晚期形成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宗教。它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经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它的初始形态为民间秘密宗教,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了由民间宗教向官方上层宗教演变的历程,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其教义和宗教活动、仪式中也有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伦理道德危机日益突出。十六大提出的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离不开民族精神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融合。道家道教伦理道德中“趋下”的道德实践模式为缓解人与人以及自身的紧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当代伦理道德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是中国的道教文化名山 ,其崇奉的道教神为真武帝君。真武帝君的本义以及文化意蕴是我们探索武当文化本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由原始宗教和信仰而来的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所导致的真武文化的重生、崇生思想 ,由五行学说所导致的真武帝君的主镇压和杀戮等思维模式的转型 ,体现了真武帝君的双重文化意蕴。二者的辩证交融 ,对武当文化的定位、塑造和弘扬 ,具有特别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天禄 《学理论》2015,(3):90-91
中国当代学者已经对于明世宗崇道缘由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致看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遵循尊崇道教的宗教祖制;延续朱明皇室崇道的传统;明世宗即位之前生活环境的影响;明世宗即位之初的政治决断;明世宗多疑自负性格的影响;明世宗对求嗣、助淫、求长生的个人需求;维护统治、挽救危机的尝试。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于宗教史、政治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术发展到宋元时期,开创了新学风、新学术、新品格、新精神,成为超越汉唐的新时代。这一时期的学术多元,大师辈出,学派林立,是思想自由、切磋争辩、成果丰硕的时代;另一方面,儒、佛、道三教作为当时的主流思潮,立足本教,从内在融合其他二教的特征甚于既往任何时代,以心性为旨趣的"三教融合"成为儒、佛、道三家的共同追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人》2011,(17):57
"汉三杰闻香下马,高炉酒十里飘香"。安徽千年古镇高炉自古就以"酒乡"著称。早在春秋时期,道教鼻祖老子沿涡河顺流而下,行至高炉,见此处土肥水美,民风淳朴,于是欣然驻足,开坊烧酒,诚招天下文人骚客,把  相似文献   
7.
刘婉 《学理论》2013,(15):180-181
唐代是我国短篇小说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佛教与道教发展的一个鼎兴时期。在这一阶段,小说的内容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多与佛教或道教发生关联,往往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体现出浓重的宗教思想。例如唐代小说中描写了诸多道士形象,这些道士的形象并不单一,不仅寄寓了作者的道教情怀,更展现了道教在那个时代的特征。通过对唐代小说中道士形象的分析,看道教是如何利用小说这一载体,在唐代传播的。  相似文献   
8.
人间迎神     
《台声》2011,(8):50-50
婚礼的喜庆氛围,常带领我看见老家三合院厅堂中一幅喜气洋洋的新婚贺匾,上头以金色颜料画上道教、佛教等吉祥人物,如南极仙翁、捧花童子、观世音菩萨。贺匾上描绘的众多神佛,多低着头,瞧人间世界,旁边写上几个字“百年好合”。  相似文献   
9.
1963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创作了短篇小说《斯巴达教育》。该作品从大江个人的不幸体验出发,巧妙地表现了日本神道教的排他性与暴力特性。该作品预示了大江文学中后期的重要主题——个体自由与日本国家信仰(或意识形态)之间对抗与冲突的来临。充分理解该作品对日本近代国家宗教——神道教暴力特性的隐喻,有助于深入把握大江文学中后期多部重要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