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越 《新东方》2002,11(5):58-61
郁达夫作为新文学运动主要作家之一,其小说独特的死亡意识流露出作家思想与性格的矛盾性,反映了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意识与反抗意识这一历史性困惑。表明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本质上体现出对人的关心和生命意义上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这样说过:"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无独有偶,梁实秋也说过类似的话:"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  相似文献   
3.
长风万里,秋意渐浓。郁达夫先生曾挥毫而赞: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是的,"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窃以为,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实非初秋之写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虽有梧叶知秋先落,有繁花无奈早凋,但大多数的草木庄稼,却值繁茂生长的冲刺期。到田野里去看看吧:棉桃颗颗绿意正浓,甘薯个个膨  相似文献   
4.
当年,郁达夫游览崂山之后讲:“要讲伟大,要讲耐人寻味,自然是外崂沿海一带,从白云洞、华严寺到太清宫的路。”这自然讲的是崂山的前山阳面。崂山是道教的发祥地,讲究的就是阴阳。崂山阴阳两面的风光,是自然的体现,也是道教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日本“私小说”与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内容与风格相似。对二者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进行研究和梳理,认为两者尽管出现在同一时代并具有相似的风格特点,但他们是两个独立的学习、借鉴和选择的过程。加之不同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两者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6.
于倩 《青年论坛》2010,(3):136-138
郁达夫以反封建斗士的姿态登上“五四”文坛,但是作为一个处于新旧转型期的作家,他的身上仍然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烙印。在他的小说中交织着出世与入世、颓废与守礼的矛盾,这都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传统文人气质。在郁达夫颓废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深具传统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心。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自我"的毁灭和巴金"自我"的蜕变是他们对"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的显著差异.由于他们成长历程迥异、创作主体不同,因而导致了他们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差异和艺术选择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邹黎  周晔 《前沿》2012,(5):188-189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王尔德作为第一批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作家,受到广泛的推崇。他不仅影响了郁达夫的艺术观,他的作品也对郁达夫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之死     
吕传彬 《各界》2014,(6):26-27
1942年初,郁达夫和一批抗日文化人在新加坡沦陷前夕,乘一只摩托舢板(船)撤离新加坡,分散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巴雅公务镇,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开办了赵豫记酒厂,郁达夫任老板,化名赵廉。由于郁达夫精通日语,又会讲华语和印尼语,因此在日军侵占苏门答腊岛急需翻译时,郁达夫曾被迫担任日军翻译,在此期间,郁达夫目睹了日本占领军滥杀无辜的滔大罪行。  相似文献   
10.
微观点     
《检察风云》2012,(9):39
【男子遇"公厕黄牛"交百元解内急】福州的王先生内急,去客运站厕所,但里面黑乎乎都满了。一个声音从蹲位传来:"给100元就让你上!"付了这100元,王先生又心痛又愤怒。令他想不到的是,当他出来,那人又进去蹲着了,"我怀疑全都是他的同伙"。网友惊叹现在黄牛真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