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113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是一支在游击战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队伍。它包括闽南红三团、潮澄饶红三大队、饶和埔中心区游击队,以及后来发展的闽粤边支队等,1934年8月,中共闽粤边特委成立时,兵力约有600人,游击队经常活动的范围主要在闽南7个县和粤东4个  相似文献   
2.
重读红三团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成立75周年暨重整武装70周年。由于红三团的成立、重建地点都在漳浦,开展革命武装斗争范围也基本以漳浦为中心的靖、和、云、诏、龙、澄等县,因而关于红三团的事迹,在闽南特别是在老区大县漳浦,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中年以上的人,习惯都把参加过一些革命活动的,乃至为革命活动提供  相似文献   
3.
由福建省政协原主席、省老促会原会长、老红军伍洪祥生前题写书名的画册《南靖树海中共闽南地委旧址纪念馆》已于近期出版。该  相似文献   
4.
林骏 《学理论》2012,(27):91-92
闽南人在台湾被称为“本省人”,他们是台湾社会的主体.对台传播中,只有把对“本省人”的传播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传播目的、体现传播效用.面对特定族群需要特定方式方法.文章通过分析台湾“闽南人”族群的主要特征,发现两岸闽南人差异与共同点,从而为新时期对台传播找寻切入口.  相似文献   
5.
闽南石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石文化,它在向海外传播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对华侨华人社会产生影响并由此引发深层次变化,进而加强闽南石文化这一文化缘纽带的作用,使之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丽雯 《台声》2014,(10):91-91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物产丰沛、山清水秀。但对我来说,台湾不仅是祖国的宝岛,却也是一种独特的乡愁,因为那是我的姥爷高天生魂牵梦萦了几十年的故乡。 8月8日,当我搭乘的航班在台北桃园机场缓缓降落,从空中鸟瞰这座城市的楼宇林立、田野阡陌,泪水止不住地夺眶而出。这是我第一次回到姥爷口中常常提及的故乡,那个对我而言饱含着独特乡愁的地方。然而就在踏上故乡土地的14天前,姥爷却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而这次返乡之行于我也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况 《福建乡土》2012,(2):41-43
闽人不忘薛令之,却少有人记得欧阳詹。历史上,欧阳詹曾与秦系、姜公辅、韩偓合称泉州"四贤",泉州九日山有四贤祠。 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我和几位朋友游罢九日山,便兴冲冲地赶往泉州甲第巷寻访欧阳詹故居遗址,结果大失所望:所谓的"欧阳詹故居陈列馆"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除了复制的诗人画像和生平简介,什么也看不到。  相似文献   
8.
洪鸿 《台声》2014,(11):60-62
<正>9月29日上午,由全国台联、闽南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市台联协办的《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涉台族谱汇编》新书全国首发式暨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该书历时一年多时间编纂而成,汇集了两岸专家学者智慧,填补了闽南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台联党组书记梁国扬,第四届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  相似文献   
9.
陈耕 《政协天地》2014,(7):21-2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斤漳圣王陈元光的研究就成为闽南义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陈元光文化是闽南文化承要的组成,绝不仅指开漳的历史是闽南义化形成的重要起点,更重要的是舟开漳历史进程中升华凝结并积淀在闽南文化之中的思想光芒。那就是我们在讨论闽南最大的节日普渡所呈现的闽南文化永恒的普世理念——化怨为和。  相似文献   
10.
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通过分析闽南美食个案,论述饮食文化在传统"海丝"交往中的历史渊源和积极贡献,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从产品、文化、产业三个角度,探讨中华饮食文化建设新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