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9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8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107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2.
彭自成 《理论月刊》2006,(10):16-18
毛泽东诗词是诗意化的政治隐喻,它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独具魅力的高级统战形式和政治外交桥梁,透射着共产党人的政治审美追求,标示着领袖卓尔不群的伟人魅力。  相似文献   
3.
曾凤英 《各界》2007,(6):62,6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文章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解读英语隐喻,并提出英语隐喻的翻译策略,认为:英汉存在文化交织的隐喻应采取异化翻译;英汉存在文化鸿沟的隐喻应考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相结合;英汉存在文化冲突的隐喻应采取归化翻译。  相似文献   
4.
李北方 《南风窗》2007,(1):84-85
当韩三明对象征着主宰力量的飞碟无动于衷时,便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所谓的大好形势跟我有什么关系?在《三峡好人》中,有一个充满了隐喻的超现实场景:在长江边,韩三明和赵涛同时看到了不明飞行物,眼见它低啸着在阴云间盘旋,然后倏忽消失。二人丝毫没有感到惊奇,低下头走自己的路,就像刚刚飞过天空的是一只麻雀。这个场景可以视为整部电影的点题:一个在强力推动下  相似文献   
5.
李妍妮 《前沿》2010,(14):167-169
隐喻作为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段在广告语言中被广为使用,因此大多数的学者对于广告语言中隐喻的研究仅停留在修辞学的基础上。然而,认知科学的发展对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从根本上讲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广告人正是通过隐喻这个载体将产品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了消费者,从而达到促进营销的目的。本文在前人隐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在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及其对营销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九一一事件后,国际反恐行动似乎已陷入"越反越恐"的怪圈,这与人们对恐怖主义的"越描越恐"密切相关,而隐喻的存在及广泛使用是导致"越描越恐"的重要原因。在恐怖主义的治理中,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涉恐隐喻具有启发性,但也因其随意性、凸显与隐藏的特征,限制了人们关于恐怖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在美国涉恐的政治、媒体和学术话语中,"恐怖主义是战争""恐怖主义是野蛮的东西""恐怖主义是疾病"和"恐怖主义是不受欢迎的植物"是占主导地位的隐喻。这些隐喻深植于历史、人们的恐惧、社会系统和舆论中,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恐怖主义的正统看法。进行隐喻分析,使用多种隐喻,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隐喻陷阱,但仍不能消除它。因此,在恐怖主义治理的过程中,坚持"犯罪"隐喻为主导、灵活使用多种措施、重建受损的政治秩序、减少对无辜平民的伤害和对穆斯林的歧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民族生态审美叙事的关键是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交合互动 ,它在正义性原则指导下可保证民族生存与文化具有可持续生存指标 ,一种吸收变革而不丧失认同性活力的能指 ,从而使人与自然及民族间的交往灵活地进行。进而 ,在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等“多重隐喻”的功能交合辐射的过程中 ,人类超越自身而形成把握实在意义的方式与前景 ,最终形成对科技导致的生态危机与民族冲突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从研究背景,阐述了英汉隐喻美学价值之异同及隐喻的内涵,强调隐喻的本质就在于根据已知经验,在联想的基础上,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建立起等值或相似的关系,提示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判断隐喻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英汉感官形容词中的典型代表“cold”和“冷”为例,从功能认知视角,对历时语料中两词用例进行对比,分析其语义特征的演变,进而探究其内在理据。研究发现,英汉感官形容词语义演变的路径具有单向性,以隐喻与转喻为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唯心论的浪漫主义想象,将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自由梦想。德国唯心论的浪漫主义表现为抒情的、个人的美学的浪漫主义,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和哲学宗教领域。它们表现为对无限、绝对精神和上帝的情感迷醉,表现为无力的个人化的感伤和纯粹美学体验,这种浪漫主义不过是主观的情感之梦。与这种浪漫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找到了物质手段来实现浪漫主义的梦想,使梦想变为现实。由此,梦想具有现实的力量。马克思的浪漫主义蕴含"力的隐喻",这种隐喻在马克思的一系列文本中都有体现。这种"力的隐喻"表现在劳动力、生产力和工业力等一系列概念中。这种"力"的载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人类解放的普遍阶级,是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代表。也是马克思浪漫主义反抗诗歌的创作主体,通过无产阶级的力量,马克思使世界浪漫化了和诗化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浪漫主义诗人。作为德国浪漫主义的传人,马克思同样具有浪漫主义的反讽意识。这表现在他对无产阶级力量的清醒认识上。无产阶级并不具有"神力",它只是一种历史性的、具体性的主体。无产阶级是一个反讽概念和过渡概念,无产阶级通过自我消解来达到自我实现。马克思由此作为政治浪漫主义的反讽诗人,与德国唯心论的神秘浪漫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