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艺 《理论月刊》2005,(9):143-144
本文就音乐创作的特殊性以及音乐创作与其它艺术门类创作之间的差别作了阐释与说明。同时,对如何促进音乐创作水平提高、促进创作者素质的发展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五四”运动猛烈冲击着封建思想与文化的同时,也掀起了探求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的潮流。这场伟大的运动,对我国音乐艺术同样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Kong feels that as a Chinese musician he should go beyond Beethoven, Liszt and Chopin. He wants to adapt Chinese classics, folk songs, even popular music to the piano, and so bring Chinese music to the world.  相似文献   
4.
邢长江 《前沿》2012,(7):172-173,180
呼麦是蒙古族音乐文化遗产之一,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呼麦是一种"喉音"艺术,也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法。其生成发展和兴衰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根据呼麦演唱的特殊性,探索其在音乐创作中的规律,使这一古老的演唱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继承发展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娄新艺 《前沿》2013,(2):167-168
格里格是19世纪挪威民族乐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为自己国家的民族音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把他独具风格的音乐带给世人,让人感受他对祖国极大的热爱之情,对复兴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能让人们从他的音乐中去幻想和感受他的国家的美丽.  相似文献   
6.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点染的,它们不仅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视觉享受,而且还给予我们很多科学的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聚焦罗大佑     
“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罗大佑《闪亮的日子》第一次听到罗大佑的名字和他的歌是在大学里。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迷恋罗大伤是一种“病”。而后伴随着那一代大学生的成长和融入社会,十几年间,这种“病”于默默无声中传染蔓延。常常,看到素昧平生的人们,就因为“罗大信”这个名字,在仓促人潮中知己相认。 而罗大佑始终活在歌里,离我们很遥远。 罗大佑带给大家的东西很多,其中有不少是隽永哲理。 听罗大佑的歌能明显感受到新旧两代人观念的变化。那时的人会想2000年时自己会是什…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个专题研讨会上,作曲家何训田评价了当下中国的音乐创作,有句话说得很重:"中国这么多识谱的人,大部分没能写过瞎子阿炳。"何训田的矛头所指,是中国音乐人的创新能力太弱,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太少,因此没有办法进人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9.
拜谒聂耳墓     
高启蓉 《侨园》2011,(9):33
每当听到庄严的国歌,我就会想起著名作曲家聂耳,是他为我们谱写出了这首激越雄壮、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唱出人民心声的乐曲.今年夏天,我游览了云南省昆明市,并专程去西山拜谒了聂耳墓.初夏的西山,满目葱翠.车子沿着盘山路绕来绕去,开到了西山森林公园登龙门索道站前,我手捧一束鲜花,默默地踏上通往聂耳墓的山间石道.一路走着,一路感受那“烽火漫天,血腥遍野”的抗战年代,体会他拿起音乐作为战斗武器的决心和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在他入党直至遇难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成功创作了37首歌曲,大多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准确地塑造了工人、歌女、报童等劳动群众形象.  相似文献   
10.
人生隽语     
《民主》2014,(5):64-64
<正>王立平(国家一级作曲家):音乐创作人应把观众当上帝,保持对观众及经典作品的敬畏之心,保持积极向上、眼睛向下的精神,找到人民的共同需求,唱出更多人的心声与希望。唯有如此,才可能留下更多口口相传的作品。李亚威(国家一级编导):我要用我的眼睛架一座桥,一头是大海边的特区,一头是大山里的彝族,人们顺着我的视线看过去,就能看到这个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遗产和不断进步的文化活力,从而感受人类崇敬自然、回归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