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分歧,根本点不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中的"乡土"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在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上.中国文学传统中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但没有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理论.新文学初期,对于美国local colour小说理论如何与中国文论对接与转换,在茅盾与周作人之间初步形成了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两个向度.这两个向度后来被鲁迅整合成相对完整的乡土文学理论,即寓乡土思念、民生关怀和乡土批判于一体的乡土文学观.  相似文献   
2.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08,(3):113-117
在美国的汉学界,从夏志清到王德威,都认为张爱玲是比鲁迅更为优秀的、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张爱玲小说的比较,尤其通过对夏志清有关鲁迅小说艺术批评的再审视,得出结论:张爱玲与鲁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作家,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甚至以为前者创作成就超过后者,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翻译和介绍爱罗先珂作品最早最主要的作家.憎恨充满罪恶、不平等的世界,对旧世界的攻击不遗余力,作品充满直率、激烈,是鲁迅与爱罗先珂友谊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就清醒地认识到翻译具有启迪思想、沟通文化的作用。他的翻译作品为传播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之声、启迪国人思想作出了很大贡献。鲁迅这一阶段的翻译以间接翻译为主。这种根据中介本进行翻译的移译经历为其日后翻译路径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荀子所谓"礼者养也",主要不是养民,而是养君.其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在礼义基础上保证统治者享有特权的生活.荀子有些被称为具有民本、民权思想的说法,其实并不具有这样的思想.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在他那里,在很大程度上,礼就是法,法就是礼;礼具有法的强制性,而法具有礼的"因人而施"的不平等性.两者的合而为一,是与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6.
Lu Xun at Home     
正LU Xun(1881-1936)is widely considered as China’s greatest modern writer.Although he was a prolific essayist and translator,it is for his intense and often disturbing short stories that he is best known.In criticizing repressive social norms,he aimed for nothing less than the eradication of the nation’s spiritual ills.In the decades since his death editions of his works,translations and critical studies have surged,making Lu Xun an accessible writer in most major languages.But he can also be remembered through the homes in which he lived and worked.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学的“大题目“:略论20年代乡土文学对鲁迅的继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年代乡土小说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基本特征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紧紧抓住了改造国民性文化批判的大题目。这个大题目的抓取和展开是在鲁迅的影响下进行的,具体表现于题材和主题的转换,文化视界的拓展,国民心态的揭示,民俗文化的批判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鲁迅、柳宗元爱好佛文化,他们研究佛文化的目的,一个为了“改造国民性”,一个为了“统合儒释”。“人生即苦”、“有漏皆苦”,既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佛文化的重要特征。佛文化坚毅冷沉的宗教作风和苦修苦行的生活态度,都在鲁迅、柳宗元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放射出夺目的人格光辉。他们一生都在肩荷人间的痛苦,挣扎迈步,奋勇前行。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鲁迅的“失望之苦”,是为民族而受“苦”。而柳宗元的“失望之苦”,固然有为国家、为人民群众着想的成份,但比较多的关注着个人的名誉、地位、家庭等,这是时代、阶级局限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鲁迅、柳宗元爱好佛文化,他们研究佛文化的目的,一个为了“改造国民性”,一个为了“统合儒释”。“人生即苦”、“有漏皆苦”,既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佛文化的重要特征。佛文化坚毅冷沉的宗教作风和苦修苦行的生活态度,都在鲁迅、柳宗元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放射出夺目的人格光辉。他们一生都在肩荷人间的痛苦,挣扎迈步,奋勇前行。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鲁迅所受的人生之苦,是为民族而受“苦”。而柳宗元所受的人生之苦,固然有为国家、为人民群众着想的成份,但比较多的关注着个人的名誉、地位、家庭等,这是时代、阶级局限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文化活动是从翻译介绍法国文化开始的;鲁迅在他的一系列杂文中,联系中国现状,对法国许多文学大师进行了评价;鲁迅与法国作家又有很深的文学姻缘。鲁迅与中法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而研究尚不得深入的课题,从中可折射出法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也为全面评价这些作家提供异域的文化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