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37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4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相林 《桂海论丛》2003,19(1):63-65
确立未来社会新的发展观是面向21世纪全人类无法回避的课题。未来社会新的发展观的基本取向是 :从改造自然、技术、环境等转向改变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的20年间,中国传媒业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还面临不少危机,如集团化改革难以推进,专业化频道与公司化运做举步维艰,过分依赖广告造成广告压力巨大,市场化要求下求生存,旧有人事制度限制人才发展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对我国电视传媒业实施进一步的改革:逐步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多元化经营;改变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推进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实施电视产业企业化经营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经济增长,是比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属于体制转换、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推动型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由于对循环经济缺乏足够认识 ,现行经济运行体系中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 ,制度基础中又少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造成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还更多地停留在超前性理念层次上。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 ,实现体系和制度创新 ,是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常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吴艳文 《学理论》2012,(14):57-58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心理学研究要致力于研究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而不单是研究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总结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的观点,及实现积极人格的途径,对目前积极人格的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超  马明飞 《河北法学》2020,38(1):183-191
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海洋领域的细化,反映了国际海洋法的发展趋势和价值目标。它创造性的继承并发展了和而不同思想以及共同体思想,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新的价值指引。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共同体成员基于海洋共识和共同的海洋利益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在海洋领域的共同合作形成的联合体,包括海洋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区域可以通过实施多边海洋行动,构建区域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区域合作关系的升级。海洋命运共同体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海洋观,中国在全球可以通过构建海上丝路命运共同体、提升国际制度性话语权和形成国际海洋法律新制度来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7.
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是共生理论与系统理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全新框架体系,可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分析范式和理论依据。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个大系统中的共生体,必须从全球的角度来构建命运共同体。国际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即对立的统一。全球体系内部与中国周边体系内部的互相依赖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相互依存是指相互依存的双方都从关系中受益,而消极的相互依存是指任何一方对相互依存关系的破坏都可能给另一方甚至双方带来损失。构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共生体系高级阶段的目标。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的相互依存论决定了优化中国周边体系以实现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应成为构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关键要素。我们应以此来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进而建立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汉东 《法律科学》2011,(4):196-200
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支撑。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应着力于"中国创造"、"中国创意"、"中国形象"的发展目标,即实施专利战略、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实施版权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商标战略、提升国家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The study reported in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effectiv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PPP) have been as critical providers of capital assets within the state education sector in the UK. Specifically,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n educational provision of the UK government's contentious £43 billion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FI). The inquiry focuses on 27 English Local Education Authorities (LEAs) currently or recently involved in PFI. The investigation examines the effect of PFI's on LEA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discusses these authorities assessment of the UK government's current PFI strategy. An evaluation of PFI as a source of sustainable finance is reported as well as recommendations made for LEAs currently considering adoption of PFI. Through such analysis, this study seeks to de‐layer and ascertain the influence of complex external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and stakeholders that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rder to make PPPs work. The paper concludes by presenting the cri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enhancing the wor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partner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bility of future certainty—an individual's perception of future stability, operationalized as the likelihood of certain life outcomes–to explain variance in delinquency and school adjustment, while controlling for economic, neighborhood, and family factors, among a cross-sectional sample of 1422 male and 1562 female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drawn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Add Health). Three kinds of future certainty were examined: future life certainty (e.g., life expectancy), marriage certainty, and college certainty. In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future certainty and family functioning were stronger predictors than economic and neighborhood variables: neighborhood disorganization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Future life certainty and expectations of attending college were stronger predictors of delinquency among males than females. Marriage certainty was the weakest predictor of the three certainty variab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