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福贤  孙峰 《理论学刊》2007,(11):117-122
就山东的地域文化来说,占主流地位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象,体现着民间色彩的"好汉山东"形象却更为人们所认同、流传更广泛。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水浒传》的传播有着极大关系。《水浒传》不仅在"好汉山东"这一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以其特色鲜明的英雄叙事传统,深深地影响了百年"好汉山东"的文学想象与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实现以德治国的文化资源。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与继承,要首先明确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展开的,要立足现实把握正确的方向,要以开放的、运动的和联系世界潮流发展的实际进行深入研究,要具体分析、辩证评价,弘扬其优秀的内容,使之汇入时代思想潮流,成为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底蕴和道德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世情、党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公安现役院校只有不断挖掘"红色基因"这一优势资源,将其引入院校人才培育过程中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丰富培育形式、壮大建设人才队伍来提升传承"红色基因"的时效,才能充分发挥好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作用,才能真正做到"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4.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出来的。延安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之间是继承与批判的关系,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汇流。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许多古老象形文字消亡或"变质"的进程中,汉字以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种有着严密体系的表意文字,它承载了太多太重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近代的科技发展中,它经历了许多坎坷,在信息时代却取得了巨大成功.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了"提笔忘字"、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字母词和网络语言,汉字的继承和发展受到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中小学,不仅有效地开发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而且对于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和推动学校体育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以湘西凤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花鼓舞"进入中小学校园,实施校本体育课程教材化的现状,探讨"花鼓舞"校本化的开发途径与方法,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侦查中的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侦查人员的头脑之中和特定的情境之下,以侦查经验、侦查直觉、侦查灵感、侦查思维为主要表现形式,难以或尚未被规范概括和广泛传播,在侦查破案活动中能发挥独特作用的知识。有些侦查隐性知识无法概括、提炼,如侦查思维、侦查意识、意志品质等,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或者靠学生自身的养成。当前公安院校学生侦查隐性知识的培养中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需要从提升教学理念、完善教师结构、改革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8.
关于未参与盗窃行为也未事先共谋参与事后抢劫,只是偶然参与实施事后抢劫犯罪中的暴力、胁迫行为的人的责任问题,在日本有根据承继的共犯理论和共犯与身份理论加以解决的两种思路。但根据因果关系理论、因果共犯论以及部分犯罪共同说,应认为后来参与者只应对暴行、胁迫行为负责,而不应承担事后抢劫的共犯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焦桂美 《理论学刊》2005,(6):103-106
与两汉蜀地本土经学传统相比,蜀汉经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嬗变.从研习对象上看,由今文经为主转向以古文经为基础的兼容今古文;从学术传承上看,师承之外兼重家学;从著述讲授上看,在继承本土经学长于<韩诗>、<礼>学的基础上,较少以谶纬灾异解经.嬗变之后的蜀汉经学虽与魏、吴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及局限性,但对此后的蜀地经学的发展却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孔孟并不轻视物质利益;他们强调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提倡为了大义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舍生而取义。对孔孟的义利观应当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