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齐岳峰 《小康》2012,(8):64-66
由于自然资源和军事战略的双重诱惑,日俄两国没有任何领导人能轻易把北方四岛让出。四岛问题因此成了日俄之间一道恒久的伤疤、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七月初,一个叫高桥的女人让东北亚的气候变得稍微有点冷。日本北海道知事高桥春美很想去北方四岛,这个日本地方政府的官员,以坚忍不拔的姿态,希望去北方四岛扫墓。——那里有相当一批日本人的坟墓,在晚风和浪涛声中迷惘而沉寂。在此之前,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会谈,双方约定北方四岛问题"可谈",兴奋之余,野田向喜欢狗  相似文献   
2.
梦野 《新民周刊》2012,(30):38-39
北方四岛和钓鱼岛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用武力解决肯定是最不济、最后的方案。有时候,路走得越多,会越热爱和平,这是我作为一个行者的最大体会。  相似文献   
3.
北方四岛——国后、择捉、齿舞、色丹,俄罗斯称为南千岛群岛,是千岛群岛最南端的四个岛屿,目前属于俄罗斯萨哈林州,而国后岛的南端离日本北海道只有10公里之遥。地处要冲,位置显要,扼大陆通向太平洋咽喉的北方四岛历来就是俄日两国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4.
近日,围绕着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俄日两国领土争端骤然升温,口水仗愈演愈烈,外交冲突不断,这根刺再次让俄日双方感到了疼痛.  相似文献   
5.
庞中鹏 《学习月刊》2013,(11):42-43
2013年4月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这是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2003年访问俄罗斯以来日本首相时隔10年再次访俄。在此次安倍晋三出访俄罗斯之前,日本各大媒体就对安倍访俄寄予了很高期望,认为安倍此次访俄将会给陷入岛屿争端僵局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12月)11月1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视察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国后岛。这是俄国家元首首次视察俄日之间存在争议的岛屿。11月2日俄开始向阿富汗内务部无偿提供射击武器和弹药。11月3日由于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在国会选举中  相似文献   
7.
"北方领土"问题为日本的说法,意指日本国土北部的领土,具体指日本曾经占领并统治、现为俄罗斯实际控制的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的归属问题。我国学术界对"北方领土"问题探讨不算是一个全新课题,但是学者多以发表时评文章为主,缺少基于原始档案解读的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而当前研究缺乏历史考察的整体感,难以使读者弄清日本对"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的延续性、变化性  相似文献   
8.
赵博渊 《南风窗》2011,(5):85-86
美军因天安舰、延坪岛事件频频进入东亚,尤其是新调来的航母编队深深刺激了俄罗斯,令其也要做出相应的军事调整。整军经武而非资源开发,才是俄四岛方略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9.
近段时间,日本周边的领土争端集中爆发,先是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视察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引发日本国内的强烈反弹;再是韩国总统李明博不顾警告登上独岛(日本称竹岛),招致日本考虑动用外交经济多种手段进行报复;紧接着遭遇中国香港保钓人士登陆钓鱼岛的危机,由于日本右翼人士的再度登岛引发两国情绪的高度对立。  相似文献   
10.
随着17世纪末沙俄势力逐步向远东扩张,原本天各一方的日本和沙俄开始成为邻国,两国的领土纠纷也由此产生。在两国接触初期,相比于沙俄积极在远东开疆拓土,当时的日本则希望通过"锁国"来防止外来势力的威胁。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理念,造成了早期日俄关系中俄罗斯长期处于主动的局面。这种局面真正发生改变,则是在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其外交理念也发生了改变。日本将长远目标瞄准了朝鲜乃至中国,所以急需建立稳定的日俄关系,《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正是这种外交理念的产物。然而日本在东亚的扩张也威胁到俄国的利益,最终导致日俄战争的爆发。战后通过《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日俄间领土问题暂时告一段落,两国就携手在远东拓展势力范围达成了默契。这种局面直到十月革命的爆发才被打破。随着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两国关系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