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祥波 《南风窗》2007,(19):17-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的凝固语法结构的词语,第一次出现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此前的表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修饰词,是对"社会主义"这个主干词的限定,而无论是从1982年的历史状况、政治现实,还是从邓小平的话语内涵和后来执政党的相关阐释来看,都是新时期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的新解释,但是这个时候这种新解释还没有定型,具有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特点,它更像是一系列具体执政方针和措施的总结和罗列。  相似文献   
2.
汲立立 《前沿》2012,(5):176-178
全球性的社会、经济、生态和发展问题引发了全球性的道德危机和价值困境,现代道德体系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并非某个单一文明可以回答的。这是时代向世界诸多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关于人类如何摆脱道德困境的思考。儒家文化内涵中包含了具有最低限度普世价值的概念,拥有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公共外交视野下,儒家价值观普世化有其独特的合理解释和可能路径,即重视"以身体道"的个人和建立孔子学院。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发展经验还不足以证明自由主义宪政民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正相关性;民主的普世论和内生论都没有形成普遍共识,民主的观念需要由各国民主实践的经验加以丰富和拓展;中国的民主化道路的选择取决于中国最广大人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制度起点高,基础比较低”;社会主义民主的底线可以概括为:保障国家权力为最广大人民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公权力为人民服务的效能;中国民主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要与解决限制性的条件相关联;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标准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民主化实质已经包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只有符合中国国情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才是中国实际需要的民主,才会在中国具有恒久的价值和生命力,才会成为具有真正文化意义的中国民主。  相似文献   
4.
杨志钢 《人民论坛》2010,(5):234-235
美德是人类共有普世价值。将美德民族化是有害无益的,不利于我们学习外民族的长处,更会造成民族自大主义。摒弃美德优越感和排斥感,勇于反思封建遗留道德规范,并且积极创新和构建新型美德观,对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真正重德的民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着漫长的历史,跨文化交往是这一发展过程的最高形式.受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跨文化交往形成了多种模式.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对这种多元化模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模式也反映了各自的价值观.跨文化交往既要推进本文化的发展,维护本文化的价值观,同时还应该在交往过程中努力创造新的、为所有交往参与者所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即普世性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该以维护、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为目的,以和平、平等、协商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迫切需要我们搞清"人""本"的含义,进而追索人的根本利益所在究竟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以人为本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人的幸福为本。在当下以人的幸福为本具有普世性、特殊性、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普世性价值观”是否可能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儒学的根本精神、基本特性、核心价值观念及其普世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代儒学新形态——民主仁学的新思维。作者认为,儒学的根本精神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具有道德主体性、人文性、整体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性。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民主仁学的基本思想模式是“以民主仁爱为体,以科技法制为用”,是以多元和谐文化观为指导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8.
民主是否具有普世性或普适性?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一直未能形成共同认识。有的认为,民主是普世的,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是各个国家不同人们的共同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认为,民主是具体的,与国情紧密相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主,不存在世界通用的民主模式。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亨廷顿对美国民主和西方普世主义的分析,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9.
事实上,各式各样的理论之间的争论,正是为人们现实中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反思。但是理论一旦成为强行推销某种政治制度的借口,就成了赤裸裸的强权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西方话语"陷阱",即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衡量标准,例如西方民主话语凭借"选举至上论"、"民主富强论"、"民主一元化"等话语攻势企图垄断民主标准的制定权和民主模式的主导权;及通过制造一系列"陷阱"理论来质疑、构想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例如国强必霸思维模式下的"修昔底德陷阱"和作为霸权稳定论思想延伸的"金德尔伯格陷阱",对这些"陷阱"理论要尤其注重批判性分析。西方话语"陷阱"的认知逻辑在于以"抽象的人"为认识论原点,将社会历史的实践者与具体的实践环境相分离;且由于对认知主体的确定性把握不足,导致"陷阱"理论频发和"普世性"思维模式下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模式和轨迹普世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现实的人"及其所处于的历史环境为认识原点,才能走出西方的话语"陷阱",正确认识有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