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90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
2012年6月8日起,我国央行三年半来首度降息,此次降息最大的不同是扩大了利率浮动范围。存款利率浮动的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8倍。  相似文献   
3.
建造中船舶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权客体,对于新时期船舶建造企业融资担保有着重要意义.不同于一般的船舶抵押权,各国法律,国际公约以及我国的《海商法》等均对建造中船舶的抵押权作出了特殊的规定.但由于我国目前目关的立法不够完善,与建造中船舶抵押权相关的某些法律问题还存在争议或模糊认识.要完善建造中船舶的抵押权制度,首先应当明确建造中船舶的含义、权属,建造中船舶抵押权的性质及其登记等一系列富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次降息无论从时点和实质性的利率市场化推进上都超过了市场的普遍预期,凸显了政府在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改革调结构的决心,政策底性质明显,将继续对冲经济内忧外患下快速下滑的风险;而股市在利率下行环境下相对吸引力进一步上升,配置价值将缓慢提升。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阶段,动产浮动抵押担保的发展趋势,人们对于动产浮动抵押担保的关注也在逐步加强.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关于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概述以及现在的实行状况;然后重点分析了动产浮动抵押担保的风险问题;最终提出了关于动产浮动抵押担保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动产浮动抵押担保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战略是政府的一种操作方式或操作规划,即自觉地本着全局观念,开发、动员、协调、使用和指导国家的所有军事、政治、经济、技术、外交、思想文化和精神等资源,争取实现国家的根本目标。简言之,大战略具有全局观念和宏观目标,通常预示着  相似文献   
7.
王仰光 《法治研究》2012,(11):86-91
对我国《物权法》第181、189及196条所规范的制度的性质存在两种观点:动产浮动抵押及特别动产集合抵押。产生这两种观点的原因在于对浮动抵押制度界定的差异。浮动抵押制度的特征在于标的物的浮动性、抵押人处分抵押物的自由及可转化为固定抵押,依据这三个特征可以确定,我国《物权法》第181、189及196条所规范的制度为动产浮动抵押。创设特别动产集合抵押制度并不利于我国对这三个条款所规范内容的理解及适用。  相似文献   
8.
浮动抵押制度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担保制度,在我国建立物权法体系之际,是否引入该制度引起了很大争议。借鉴国外较成熟的浮动抵押制度,分析在我国建构浮动抵押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合同的“浮动”准据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动”准据法是当今合同冲突法领域出现的新的法律现象,其一方面弱化了时间因素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另一方面使得当事人在合同订立以后的任何时间首次或重新选择合同准据法以替代原先的准据法,但不能损害合同的形式有效性及第三人依原先准据所享有的既得权利。  相似文献   
10.
交强险的出台是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但其颁布实施后,围绕费率问题产生了种种争议。交强险是否应该实行"双挂钩",这一费率浮动机制是否合理,统一基础费率和责任限额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需从费率厘定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上入手,根据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交强险的性质,优化保费确立办法,完善费率浮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