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史的最后总结期,清诗特色的形成得益于康熙朝王士禛"神韵诗"的创立和乾隆朝袁枚"性灵说"的张扬,而这两次诗风的转变跟清廷统治者建设满、汉文化认同的过程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袁枚的生活形态是种审美的生态存在,他的思想也是生态存在论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他的作品中主题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赞叹即自然的复魅,集中到一点上,就是“民胞物与”的生态思想。袁枚对待自然界的动植物抱持一种爱与同情之心。这种生态同情成为他生态伦理思想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肴馔是文化遗产,这在今天亦勿庸置疑:因为早在唐代,就有杨煜所著的关于烹饪的一部书《膳夫经手录》出现,以后更有不少文人辑收这类的书,如苏东坡、倪云林、曹寅、曹雪芹等都是美食家。鲁迅在《戛剑生杂记》中曾津津有味的记录了几种食谱。其实不单是文人,一些封疆大吏如清末的张佩纶,因马江之战被革职后,曾与妻子李鞠耦(才女,李鸿章之女)合著过一部食谱。当然,如以食谱而论,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可谓是一部出类拔萃之作。袁枚为清乾隆年间的大名士,与纪晓岚齐名并称为“北纪南袁”。人们都知他著有《随园诗话》,是位诗文大家,殊不知…  相似文献   
4.
佐人 《现代领导》2009,(2):35-35
二百年前的清代文学巨子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记载了一则他年轻时为庸医所苦的轶事,情节大致如此:有一回,袁枚生疟疾,本来他患的是阳明经疟,却被一位姓吕的医生误作太阳经来治,结果袁枚“觉血气自胸偾起,性命在呼吸间”,幸亏同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应试的朋友赵藜村能解医理.才挽救了袁枚。  相似文献   
5.
王洪武 《今日浙江》2007,(18):62-62
清代诗人,《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在任江宁县知县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子:有一天,一名已许婚城中李秀才家的女子,被一阵飓风刮到离城90里处,好心的村民们发现后将她送回家.李秀才不相信风能刮人90里,遂怀疑此女是私奔,便到县衙控告,要求官断退婚.  相似文献   
6.
随园女弟子作为女性诗歌创作群体,乃清代乾嘉诗坛袁枚性灵派之一翼,其人数可考者达四、五十人.其出现于苏杭地区,与江南经济、文化的发达及思想观念的解放密切相关,也与袁枚的支持不可分.女弟子诗具有性灵派诗歌的特征.随园女弟子在中国妇女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陈炎  邓东 《理论学刊》2002,(4):119-121
袁枚的《随园诗话》以“天才清妙”的道家审美标准去消解理学对当时诗坛的消极影响 ,又以“气局见解”的儒家理性态度去保证诗歌艺术的健康发展。其“芬芳悱恻之怀” ,承续了屈原的“深情美丽”传统及以“情”为核心的魏晋美学 ;其“清旷”禅境则成为与儒、道相通的艺术境界 ,因而他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 ,是以儒、道、屈、禅诸家的美学精神协调统一的整体功能系统作为文化与美学底蕴的。  相似文献   
8.
赵丹琦 《前沿》2011,(24):205-207
清代诗人袁枚特别爱金陵六朝烟霞,在金陵随园度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充分感受了古城风光宜人的景色,并写出了大量的金陵诗。通过细细研读,我们不仅可发现他在金陵寻幽览胜、吊古伤今的众多印迹,还可体悟他亲临大自然风情的种种经历,更可欣赏他模山范水、纪游怡情的诸多历程,从而找到金陵都市"深度游"方面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苏迅 《法制博览》2009,(24):40-41
清朝的大才子随园先生袁枚(1716-1797年,钱塘人,字子才,号简斋。三考出身,乾隆翰林;转任小官,升迁无望;挂冠隐居,享有盛名)不仅诗文好,文艺见识超凡,难得的是,香艳,有生活情趣,他的《随园食单》我喜欢看。看看他那时候的人,怎么做菜,怎么吃,很有意思。《随园食单》里写了鸡的吃法有31种,排列在《羽族单》之首。袁枚说:  相似文献   
10.
我知道袁枚,但不像唐宋八大家那样耳熟能详。知道他,是因为中学课本上《黄生借书说》这篇散文,因为我要把它教给我的学生。于是,我仔细研读这篇文章,也仔细地品味着文章的作者——袁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