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诞生80年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党建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政党走向新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韩国学者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韩国学者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历史条件。受冷战、朝鲜战争及韩国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韩国对中国的敌意达到了极点,所以相当多的韩国学者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现代的革命史的研究几乎是“绝对进不了的历史领域,”韩国学者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但是,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中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却吸引着韩国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韩国学者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在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是他们在介绍外国学者毛泽东思想研究成果基础上做出的评析,二是他们直接研究毛泽东思想而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的相互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先进文化、实现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等方面的实践主体,所具有的主力军作用,为全面认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质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世纪我国工运理论建设和工会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的文本学研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研究逐渐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产生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提出了一些集中论及的问题,诸如对文本进行学理上的深层解读、文本解读的长期性、文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等.同时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研究思路与模式的拓展、文本内容研究的深化以及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的关系等,都还需要学界同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的启蒙发生了转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的命题是在对"救亡压倒启蒙"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来的。高举马克思主义启蒙旗帜,担负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的当代使命,需要正确审视"救亡"与"启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向东方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容易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误解和偏差。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并且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原典过程中会出现的误解和偏差,以及这些误解和偏差对社会主义实践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指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体力量的总称;在感性意识的支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主体的历史使命就是不断彰显人的群体本质,促进并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注重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是由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相互驱动的必然结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事实上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盈亏、正负动力、动力变异以及动力增量等各种变数,而每种情况都有着独特的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理论上对实践主体与客体进行的界划和以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实践改变不合理的实践的思想,鲜明地凸现出辩证唯物主义“改造世界”的功能。邓小平的“不争论”等著名观点,蕴含了十分丰富而深邃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