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论:东北亚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东北亚区域研究重要的理论架构,文明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东亚文明“浑然一体论”的束缚,进一步理解东北亚区域文明的基础构造,把握东北亚区域文明结构体系内部“中心—边缘”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处理好国别研究和区域文明整体研究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中加深我们对东北亚区域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简论讯问论辩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讯问论辩是犯罪嫌疑人和讯问人员之间进行的追究与反追究的一种论辩。论辩的成功与否,除了论辩技巧外,论辩双方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原则有:依法原则、平等原则、论点明确原则、理由充分原则、服从真理原则、严密逻辑联系原则。讯问人员只有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在讯问中始终掌握讯问的主动权,取得讯问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缺席判决制度自古罗马时即已有之,从缺席判决主义模式到一方辩论主义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缺席判决制度从纯粹作为的一种终结程序的手段和一种惩罚措施转向更加重视程序的正当性即程序公正问题,但就缺席判决制度本身而言,它是为了诉讼的效益而设。  相似文献   
4.
与学派之争无关的主客观争议,有必要从刑法中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中予以剥离。刑法中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其意义可分为两个维度。第一维度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涉及刑罚对象的争论,即刑罚的对象究竟是对法益的侵害还是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第二维度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乃是在不法论意义上而言,即不法的成立是根据行为的客观面或是行为人的主观意思进行判断。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在我国刑法学中尚未真正展开,双方的论争缺乏针对性,且在概念的指涉与运用上充满混乱。就我国刑法的立场问题而言,有必要根据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的不同维度进行立场选择。在第一维度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中,应采客观主义;在第二维度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中,应采受客观主义严格约束的主观论,即一种以法益侵害为基础的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陈赟 《中国发展》2013,(5):80-84
党和国家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人口、国土、经济和粮食状况以及公平正义的理念。该文建议一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可持续的推进;二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更美好;三要推行产城一体化模式,节约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6.
肉刑废复之争在两宋时期再次出现,制度上则有刺配法与之相对应。通过这一时期有关肉刑废复之争和刺配法的大量施行,可以发现,虽然封建统治者和思想家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但是出发点不同,对于肉刑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更为关键的是,流刑在宋朝已经不能发挥中间刑的作用,这是导致肉刑之争和刺配之法在两宋时期再度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苏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传统观点认为,中苏论战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混乱和统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然而,文章认为中苏论战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大意义,它打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模式多样化的探索,推动了各国党独立自主潮流的发展,最终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袁则文 《行政与法》2013,(11):58-63
近年来,由于信访困境的不断凸显,信访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信访制度研究也由此不断走向深入,同时信访制度及其价值在学术界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议和思考.在制度定位和价值取向方面,学界基本认为其经历了一个角色和功能变迁与位移的过程;在信访制度运行现状方面,学界基本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信访制度的运行就整体来讲并不理想;在信访制度的改革取向上争议颇大,形成了诸多观点与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刑法理论界围绕传统四要件理论和德日三阶层体系孰优孰劣的争论,其实质是不同法文化的冲突,是文化冲突在刑法学领域的具体体现。这种文化冲突,既是我国刑法学理论自我反思的结果,也是自清末以来不同理论之间进行选择和论争过程的延续。围绕中国犯罪论体系的理论争鸣具有重要的文化现实意义,它有助于促进刑法学理论知识的发展,促成刑法学派在中国的早日形成,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科玄论战的主旋律、插曲及其当代回响(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许正是洞察到张君劢论点中的这些缺陷,科学派当即对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针对张君劢鼓吹孔孟朱王注重内心修养形成的精神文明以及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立起来的观点,丁文江径直反诘道:"懒惰的人,不细心研究历史实际,不肯睁开眼睛看看所谓‘精神文明'究竟在什么地方,不肯想想世上可有单靠内心修养造成的‘精神文明';他们不肯承认所谓‘经济史观',也还罢了,难道他们也忘记了那‘衣食足而后知礼节,仓廪实而后知荣辱'的老话吗?"[52]针对张君劢的寡均贫安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现在寡到什么程度,贫到什么田地,君劢研究过没有?那一年北方遭旱灾,没有饭吃的人有二千万人:卖儿女的也有,吃人肉的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