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80篇
中国共产党   108篇
中国政治   117篇
政治理论   50篇
综合类   4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赢而输     
莎士比亚说:“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相似文献   
2.
通常,人们是依据其对生活阅历背景建构下的人性的把握,来对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做出判断的.但是,当个人秉持的价值取向与国家法确定的价值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参与法律生活的普通公民(更确切的说是法律主体)就容易因为遭遇人性不能解释的无知,而在盲目中受挫.对此能否在制度设计上给予救济呢?本文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句古话,叫既往不咎。意思是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既往不咎,看上去是对违规者的宽容和人性化处理,实则是对其迁就和放纵,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和谐理想与不宽容现实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理想。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即从乐律的和谐发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自然理性,并把它推进为“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社会理性,由此提出“德行宽容”的主张。然而在古代“尊压卑,固其义”的专制制度下,和谐理想与宽容精神不但未得到落实,反而走向它的反面。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只有汲取古代失败的教训,加强制度机制的建设与社会生态的培育,和谐理想才能转化为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5.
“……我是多么无知、幼稚!当我看到事情快要露馅时,我是多么紧张呀——您会怎样惩罚我呢?我担心极了。让我吃惊的是,您没有将事情公开,更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而是宽容我,充分照顾我的面子.给我一个台阶,让我悄情改掉自己犯下的错误,使我重新燃起了希望!”——摘自李勇同学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6.
通常,人们是依据其对生活阅历背景建构下的人性的把握,来对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做出判断的.但是,当个人秉持的价值取向与国家法确定的价值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参与法律生活的普通公民(更确切的说是法律主体)就容易因为遭遇人性不能解释的无知,而在盲目中受挫.对此能否在制度设计上给予救济呢?本文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8.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思想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趋向越来越明显,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体性日益突出,这些变化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讲求"宽容"。江泽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宽容"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树立正确的宽容品质认识,在于合理剥离儒教和精神。由此获得的宽容,在构建中国宪政中,可以成为国家权力界定和市民社会培育的有效推动力量。基于中国乡土社会背景,宽容将使得乡土精神外现的民间化可以获得国家法的认同,使得民间纠纷可以获得小文字法的化解,这必将有助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获得中国宪政的实然性架构蓝本。  相似文献   
10.
罗建文  赵嫦娥 《探索》2012,(5):115-120
社区居民在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上有所冲突、在价值观念上会产生差异,因而导致居民之间在行为选择上和情感表现上的相互排斥和对抗,给社区的和谐生活带来直接的威胁。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消除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矛盾与摩擦。宽容作为解决社会关系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保持社区内和谐的社会风尚和良序状态。因此,培育和养成社区居民的宽容精神,以宽容文化的软管理来加强和推进和谐社区的硬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