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1篇
法律   2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癜风”这一病名最早见于《补辑肘后方》,晋隋时期,命名为“白癜风”“白癞”“龙舐”“白定”“白癜”。唐宋金元时期,出现“白癜风”“癜风”“白驳”等称谓,并趋于固定。明清时期,除沿用上述名称外,又出现“白驳疯”“白癜疯”“白驳风”“白屑风”等相关病名。历代医家认为白癜风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六淫侵袭、气血失和、脏腑虚弱;治法以疏风活络、行气活血、益气扶正为主,另有关于外治法、灸法、食疗法应用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3.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籍,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分别为肾精亏虚、血虚、亡失津液、脾胃虚弱、寒凝血瘀、痰湿阻络、肝郁气滞;治法以滋肾益肾、滋阴补血、补脾益胃、温经活血、祛湿化痰、疏肝行气或针灸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4.
“口疮”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火”,可分为外感风热、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脾胃虚弱、阳虚火浮等证型,论治以疏风泄热、清心泻脾、滋阴降火、温补脾胃、补肾敛火为主。  相似文献   
5.
鼓胀源流考     
鼓胀为中医四大难症之一,最早见于<内经>,历代医家所载之水蛊、虫胀、肝水等病名,皆与<内经>所述的鼓胀相似.鼓胀病因大致可分为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虫毒感染、六淫侵袭及他病迁延6类.其病机不外"水裹、气结、血凝".<内经>已较详细地论及鼓胀的治则,历代医家亦有不断的深化,尤其汉代张仲景的枳术汤、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诸多名方,至今仍是指导临床的常用方.  相似文献   
6.
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肉瘤病机的论述,其病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肉瘤病位在脾,其病因病机包括卫阳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湿痰内生,情绪内伤、郁结伤脾,气血不和、阳明郁火。肉瘤治疗方法可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益气健脾和攻补兼施;外治法有针灸、手术和其他外治法。妄用针刺、破溃和随意攻伐均为肉瘤治疗禁忌。  相似文献   
7.
《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方",是中医学史上有关"痫"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中与痫证相关的病名多达9种,突出患者痫发时躯体动作异常的特征.唐代《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癫痫的病名.至宋代《幼幼新书》列癫痫专条.历代医家对于癫痫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热""惊""痰",临床上多为诸型交错互见.癫痫病位在脑、肝、心、脾、肾.气机失调贯穿癫痫全病程,而痰热互结是癫痫的关键病机,此外,风火相盛、气虚生惊、邪毒入络、瘀血阻窍是癫痫的常见病机.发作期以心肝失调、逆气上冲为主,休止期脏腑失和、邪气潜伏,恢复期脏腑气血基本调和,余邪未尽.  相似文献   
8.
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称“月水来过多”。金代刘完素《黃帝素问宣明论方》首次将“月水过多”作为病名单独列出。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将月经过多病机分为血热、痰多、血虚,奠定了该病辨证论治的基础。月经过多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气虚不摄、血虚不固、血热妄行、虚寒不摄、情志内伤、痰湿阻滞,治法以益气摄血、补血养阴、滋阴凉血、温经止血、疏肝健脾、化痰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9.
久闻西安市红庙坡医院胃肠病研治中心治疗各种胃肠病名扬全国,但是真正认识和钦佩其医术医德,不是广播电视上患者有声有色的介绍.也不是报纸刊物上的长篇报道,而是笔者的亲眼所见,我一邻居,65岁的刘老太患萎缩性胃炎、肠化十余年,医生说:“随时都有恶变的可能”,经多家医院治疗,花费近万元,无明显效果,求治无望。但在该中心汤盂周、刘君两位大夫精心医治下,两个月起死回生,闻知此事的人都称其为奇迹。刘老太的儿子特送一面绣有“中华名医,当代华佗”的锦旗,以谢救命之恩。  相似文献   
10.
"月事不来"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秦汉以降,又衍生出诸多称谓.至明代,其命名趋于统一,谓"经闭".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籍对闭经之认识日益完善.明清时期,形成了完备的闭经辨治理论体系.闭经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脾失运化、肾水不足、肝伤失藏、痰湿壅滞、寒凝血瘀;治法以祛痰除湿、活血化瘀、调补脾胃、补肾益精、疏肝调气、养血调经、针灸及纳药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