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20篇
各国政治   2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5篇
法律   155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35篇
综合类   3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5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责目标的整体性、问责过程的有序性以及问责标准的统一性是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机制的根本特性。基于目标管理过程分析框架,以整体性绩效责任目标的实现为中心,构建了包括绩效责任目标确定、目标执行、目标评估、目标反馈和目标改进五个环节的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机制基本框架。通过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应用检验,证实了该基本框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实践中也有助于增强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医疗单位在诊疗中是否有过错,是医疗纠纷鉴定中的重要事项。在鉴定中,认定医疗单位是否存在过错,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判断:医疗行为的复杂性、风险性、紧急性、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充分认识三方协商机制的重要意义,规范三 方协商的内容、职责和企业方代表的主体地位,强化机制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机关一般都按照自己制定的程序进行行政立法。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监督行政立法的法律规定,只是通过批准和备案两种监督方式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除此之外,再没有“事前”和“事后”的监督措施,我国目前也还没有建立对行政立法的司法审查制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目前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经过联邦法院对 ADR 的十几年的探索实验,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1998年《ADR 法》,为 ADR 措施的开展发放了“绿卡”。该法要求所有的美国联邦法院实施“当事人服务型”的 ADR 措施,并允许法院强制当事人参加 ADR 程序。联邦法院 ADR 部门要想成功有效的实施该法,对各种 ADR 措施进行选择,以使其与现有的法院体系相兼容,同时为当事人提供便利,首先要协调好 ADR 措施所内涵的正义模式与一直引导着法院的传统的判决型的正义模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公安干部队伍建设是搞好公安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公安干部竞聘机制是公安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公安干部的竞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一些重要环节,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7.
针对基层派出所防范管理主业还未完全凸显,基础工作信息体系还未完全构筑,群防群治网络还未合理严谨的问题,应通过着力推进社区治安巡访机制,强化情报信息和人口管理意识,以构建群防群治网络,严密基层的阵地控制,整治治安问题突出地区,继而调整管理防范的薄弱部位,实施新型社区警务战略。  相似文献   
8.
与中国有关的专属经济区渔业争端及其解决途径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毅 《东北亚论坛》2007,16(2):21-26
近年来,与中国有关的渔业争端有增多的趋势。对于因沿海国在其专属经济区扣押中国渔船引起的渔业争端,可以借助《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充分运用协商谈判、调解之解决程序,并考虑利用海洋法法庭在解决“迅速释放”问题方面具有强制管辖权的优势,就这方面的渔业争端接受海洋法法庭的管辖。而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涉及领土主权事项和划界争议所引起的渔业争端,其治本之策在于解决划界问题,对此,可以声明不予适用强制程序,而是通过谈判,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础上渐进地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10.
诉讼作为传统的纠纷解决和权利救济手段,在解决大学生与高等学校法律争议方面,仍暴露其不足:诉讼成本过高、遭遇学术自由对司法审查的限制等。故诉讼未必是大学生权利救济的首选或最佳选择(但一定是最后的选择)。而高等学校的校内申诉机制则有成本低廉、更符合行为者的文化心理特征、利于学校内部监控与纠错、尊重大学自主权的优势,故宜将其作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不过也必须认识到校内申诉机制自身存在若干缺陷,有诸多亟待完善之处。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域外国家或地区的校内申诉制度,提出借鉴、吸取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的校内申诉制度,从而充分发挥校内申诉的作用,以有效地解决高校与学生的纠纷,并实现对学生权利的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