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5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我国警察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警察职能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是警察职能转变的方向和动力。在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实现警察职能的转变,是我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基础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是西方社会政治现象的反映,是解构当代西方政治的基础。时代的变化、国情的差异,使得制约西方政治思潮的基础与条件日趋复杂。政治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并形成了关注现实、主题泛化和流派纷呈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敏 《台湾研究》2014,(2):46-54
近几年来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台湾对东盟投资额和双方贸易额快速增长,东盟在台湾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以及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其中台湾与新加坡率先签订“经济伙伴协议”,标志着台湾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东盟经济的“引力”、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当局政策“助力”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台湾与东盟经贸往来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东盟对台湾经济重要性将持续上升,台湾也将东盟及主要国家列为对外商签VrA的重点对象,但可预见的是,双方经济关系将继续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运行,且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成,意味着东亚出现了一个前景广阔又极具多样性的新兴工业品市场。对此,广西企业应了解东盟工业品市场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把握其总体走势,为今后进一步扩展与东盟的贸易合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国际社会主体结构进一步向多元发展,国际法领域反映出新的发展趋势:国际法的调整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国际制度性权力博弈向纵深拓展,国际法治逐步趋于加强,与国际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凸显,国际法进入加速量变阶段。在挑战与机遇共存中,应妥善应因国际法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用卡发卡量的急剧增长,我国信用卡犯罪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很多新特点。职能部门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与加强协作配合、技术防范、法制宣传等途径防治信用卡犯罪。  相似文献   
7.
新失业国企工人“城市游民”趋势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游民的发展历史和概念探讨,重新界定了城市游民。认为从基本生存状态和谋生方式来看,脱离国企后的新失业国企工人,"游"的特性较为显著,出现向"城市游民"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市民身份的优势,其稳定性和安定性又是游民所不具备的,他们又具有重新稳定下来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考察夫妻财产制度的发展来分析夫妻财产制度道德基础的变化,通过对几种夫妻财产制度的分析,总结出夫妻财产制度道德基础变化的依据和社会背景,并对未来之夫妻财产制度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其历史发展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可以划分出两种类型 ,即传统的原教旨主义和当代原教旨主义。当代原教旨主义兴起于 2 0世纪 60年代 ,90年代以来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发展的原因既有霸权主义等外部因素 ,也有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因素。激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恐怖主义的结合对国际社会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和破坏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这三大思潮共同存在于20世纪中国的诗坛,既有互相抵牾与矛盾的情形,又有兼容与互补的一面。如果剥除其中政治化的和其他非诗的因素的干扰,实际上已凸显了中国新诗理论所显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是面向社会, 一是面向自我;一是强调为人生,一是强调为艺术;一是集体性的民族性格的展示,一是个人化的人格的展示。二者互相对立,同时又互相转换、互相补充,构成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