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5篇
法律   164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122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20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中心小学高于博、林凡瑞:人到少年期和青春期初期,身心各方面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化,一是身体发育迅速,二是性机能迅速发展,引起性的生理冲动和体验,三是大脑的机能也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与依附地位、性要求与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2.
时路 《天津检察》2006,(4):28-29
我国刑法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从本规定不难看出,行贿人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是本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为此,笔者从本罪的犯罪心理、行为特征、危害结果方面对行贿罪的立法制度作一简要探讨,使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犯罪现状以及预防是众多学者关心的领域。本文对女大学生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其预防对策作了探讨,认为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消极因素、个体性格中的不良因素是女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预防女大学生犯罪需要改革高校教育内容,加强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黑话的使用与犯罪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话是民族共同语在犯罪亚社会群内产生的特殊变异 ,它的使用往往折射出种种犯罪心理现象。黑话的使用与犯罪心理梯度、认同心理、禁忌心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的发展为预防和打击犯罪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心理应激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可以从心理应激与犯罪心理产生之间的关系展开初步探讨 ,并进一步以案件为例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6.
测试前访谈技术是心理测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犯罪心理测试前访谈是为了让受测者从心理上对即将开始的测试做好准备。如果不进行访谈,或者访谈进行得不好,就很难达到测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自2000年以来,辽宁省的杀人案件发案率在全国排名一直名列前茅。杀人案件的高发,引起了各级公安机关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逐年加大对杀人犯罪的打击力度。辽宁省2000年侦破杀人案件1397起,破案率为 72.73%;2001年侦破杀人案件1402起,破案率为74.73%; 2002年侦破杀人案件1453起,破案率为79.18%;2003年侦破杀人案件1537起,破案率为84.96%,四年平均破案率为 77.90%。 2000——2002年三年间,辽宁全省法院系统共审理杀人犯罪案犯5022名。通过全面调查该5022名案犯,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8.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价值之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已在实践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具有科学性,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具备证据的本质属性.从刑事诉讼的角度,应该在法律上赋予犯罪心理测试结论证据资格,并作为一个独立的证据形式.  相似文献   
9.
谈抢劫犯的犯罪心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犯罪是对社会危害最为严重的犯罪类型,主要包括杀人、抢劫、强奸、伤害、爆炸、纵火、绑架、劫持等8类恶性案件。在这些案件中,以抢劫案件为高发,并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因此,抢劫犯罪已经成为暴力犯罪中影响最坏、社会危害最广、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的犯罪。文章从犯罪人个性角度出发,运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量表,分析了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0.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规范的实施程序和高度的可靠性,其测试结论具备了证据价值的三个基本特征——客观性、关联性与合法性,完全能够作为证据在诉讼中采纳。因此,明确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价值并对之加以法律规范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