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党课》2020,(2):51-51
“老板,请问您需要贷款吗?”每年岁末,不少企业老总都会接到小贷公司打来的骚扰电话,因为此时正是民营企业周转资金普遍吃紧、不得不四处寻找“过桥”贷款之际。但对北京的企业来说,这一痛点有了破解之道,设在海淀区的北京市企业续贷受理中心,可以帮助企业轻松迈过“过桥”“倒贷”这道坎。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在QQ上和张启琴聊天,说你这个女人我读不懂,你那么多家产,挣了那么多钱,为什么还来做这一个月挣1000多块工资的工作?其他像你这样有钱的女人,谁还坚守岗位?她回答:"我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到110接警中心工作的,我不能在生活境况好转就抛弃这份工作。"当我真正了解她后,才发现,尽管她只是一名  相似文献   
3.
微观点     
《人民公安》2012,(14):47-47
电话骚扰?举报他 @12321举报中心(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关于响一声铃音就断的骚扰电话的举报方式:您可使用"电话号码*骚扰情况简单说明"的格式,发短信到12321或微博私信@12321举报中心举报。  相似文献   
4.
"骚扰电话"令手机用户烦不胜烦,对电话号码分门别类进行不良内容标注的手机安全软件也应运而生。那么,号码被标注为"骚扰电话",是否会侵犯号码户主的名誉权?一家提供法律服务的公司,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向广大手机用户推送好记且吉祥的商务电话吉祥靓号,用以在手机用户咨询法律问题时进行法律解答。谁知,他们推送的电话吉祥靓号被国内一款知名的手机卫士软件标注为"骚扰电话",在向对方提出清除该标注未果后,该公司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手机卫士软件的开发商告上了法庭,请求判令手机卫士软件的开发商承担侵权责任。手机卫士软件的开发商认为,他们仅通过软件平台展示用户的标记,不存在侵权行为,拒绝承担法律责任。那么,公司号码被标注为"骚扰电话",讨要名誉权能否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5.
近日,山东两名学生因电信诈骗死亡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基数庞大的电活扰民事件每天都在发生.电信诈骗犯罪也“藏身其中”。一些骚扰电话甚至已被手机软件标识过近万次“骚扰”,却仍在疯狂扰民。而对用户投诉,一些通信运背商及监管部门显然缺乏作为。  相似文献   
6.
王梦婕 《政府法制》2012,(15):30-31
“王先生,您需要看房吗?我们最近有个适合您的三居室。” 律师王鸿儒最近很郁闷:自从他卖了一套房,打算置换新居后,这类骚扰电话就接二连三找上门来。对方不仅开口能叫出他的全名,甚至手机号、职业、家庭住址、“购房需求”都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7.
王梦婕 《党课》2012,(10):118-120
律师王鸿儒最近很郁闷:自从他卖了一套房,打算置换新居,“骚扰电话”就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对方不仅能叫出他的全名,就连手机号、职业、家庭住址也都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8.
几乎所有手机用户都接到过"响一声就挂"的诈骗电话,也不得不长期忍受"办证"、"发票"、"贷款"、"出售手机监听设备"等不良短信的骚扰。近年来,诈骗骚扰的内容更是升级到"银行卡被盗刷"、"购车退税"、"法院传票"……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国人与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的斗争,若以2004年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通知》为起点,迄今已整整十年。面对这些听得见、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纠缠,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人打骚扰电话如此的肆无忌惮?为何那么多"婆婆"管不住一条不良信息?究竟是魔高一尺,还是监管乏力?  相似文献   
9.
时宣 《时代主人》2016,(4):18-21
一字一句总关情,一言一策系民生。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江西代表团全体代表结合平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到的情况,经过认真研究思考,提出议案1件、建议206件。这些议案和建议立意较高,关注的多是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扶贫  相似文献   
10.
正"个人信息泄露"从罕见新闻到老生常谈,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块心病。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网友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轻则导致受害人收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重则被冒名办卡恶意透支、事故从天而降、不法公司前来诈骗、冒充公安要求转账、坑蒙拐骗乘虚而入、账户钱款不翼而飞、个人名誉无端受损……早在2008年,就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法学专家呼吁设立"侵害个人信息罪"。2009年2月,我国《刑法》首次增设了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