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性与法治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西文化人性论的根本差异是中西文化分别走向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要实现法治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的人性立场进行深刻反思;走出人性预设理想化的误区,借鉴西方人性论的合理因素,从人兼善恶双得属性、人的主体性、人的世俗性等人性立场出发建构中国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2.
开放的限度     
《南风窗》2014,(9):8-8
<正>观念这个东西很奇妙,它是人的大脑创造的,但一经创造出来,它就取得了自己的独立性,与人对立,进而把人置于它的统治之下。这个特征在宗教中表现得最明显,但又不限于宗教,很多世俗性的观念也是如此。这样的观念有很多,"开放"便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要开放?回顾走上对外开放的历史,逻辑是清晰的,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实现三个"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是个立体综合的过程,既包括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张爱玲都具有自觉鲜明的"诗性书写"倾向,因文学观念、价值立场和人生体验各不相同,必然呈现出迥然而异的诗美特征:从外在文体风格来看,一个冷峻,一个凄美,透露出两人心灵深处诗人般的孤独感和荒诞感;从内在叙事结构来看,大量隐喻和转喻成分的存在,使得他们的小说文本具有了结构语言学功能上的诗歌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芳 《山东审判》2007,23(1):67-73
司法亲和力不是一个术语,而可能仅仅是一个俗语,但当下受到了司法决策层的高度关注。本文有三个立意: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司法在“断裂社会”的社会结构下运行,司法的职业性与世俗性之间产生了难以避免的冲突,司法在现实困境中需要积极求变;二是,出于司法策略的考虑,司法政策会作出相应的调整,而刚柔并济是一个凸显的指向,司法只有刚性与柔性统筹兼顾,才能够让人民感受到“法律散射的正义之光的温暖”;三是,如果说追求司法的现代性是司法观念的一次重要解放,那么让司法回归于人民,回归于社会,就是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5.
吕俊彪 《思想战线》2011,37(3):90-9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同时蕴含着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人类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性源于其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共同意识的象征物,具有不可侵犯和亵渎的"天然属性"。然而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必须在世俗生活中寻找现实的社会基础,以获得传承与发展的无限生机。如此,神圣与世俗的通约,也就成为全球化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一项艰难的悖论性抉择。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所带来的世俗化,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和消解了人们心中的最高价值,并由此对核心价值的建设构成了挑战。如何化解世俗化与神圣化之间的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破解的一个重要难题。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既可以作为一种远大理想和终极信仰,同时又倡导一种积极入世的经验世界观,即兼具有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双重维度,因而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要认识中国古典建筑我们不妨以西方建筑作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可以明显地折射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建筑的政治性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性,而西方表现出很强的审美性。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建筑当作梳理世界秩序的工具,当作组织社会生活的手段,其体现为:建筑的社会地位的标识作用,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建筑言贵不言美。不同的人等所使用的建筑型制不同,所使用的营造物尺寸不同,如“公之城方九里,宫方九百步,伯之城七里,宫方七百步,子量之城五里,宫方五百步。”“天子堂九尺,诸候九尺,大夫三尺,士三尺”。甚至建…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是以儒道为主导的,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学的世俗性特征第一就是伦理文学,以及由伦理延伸出来的政治文学;第二是在田园山水中寄托情思乃至消融自己的自然文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这种世俗性特征,即使到了所谓“全盘西化”的现代,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上海沦陷区的海派女作家苏青,其创作蕴含着浓郁的都市市民文化意识和文人文化意识。她本性热闹平实和卖文为生的处境,使她以地道女市民的角度书写世俗的市民生活,迎合市民的口味,体现从众的世俗性;同时以独特的女性体验,大胆而直白的女性话语反观男权社会,打破男性话语的垄断,质疑"五四"高举的女性意识旗号,体现超俗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0.
沈睿 《小康》2008,(6):111-111
从不同历史时段的几则征婚广告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国人对婚姻、情感态度的巨大变化。情感的神圣性已为世俗性所逐渐取代,情感越来越不会成为一种惟一的,超功利的、终极的目的,而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