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臻 《中国减灾》2010,(5):20-20
每次发生大旱,我们常常能够听到、看到“因‘50年一遇’、‘100年一遇’造成了灾害”的说法。这次西南大旱,有人甚至把昆明机场发生裂缝的原因,也推给了干旱,于是背后是否存在豆腐渣工程的深层问题,也都被轻轻掩去。  相似文献   
2.
任玉梅 《当代贵州》2013,(23):32-33
7月酷暑,贵州多地出现大旱,农作物欠收、绝收。但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村的田地里,却是一派丰收在望景象。鲍家屯前村支书鲍中权将这归功于村里的古水利工程。"600多年来,鲍家屯始终风调雨顺,旱涝保收。2010年贵州大旱时,村里水稻亩产甚至达到近800千克,收成反而高于往年。"据村里的《鲍氏家谱》记载,鲍家屯明代水利工程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创建鲍家屯的振威将军鲍福宝主持修建。  相似文献   
3.
常氏家族是晋商中的杰出代表,与众多山西商人不一样的是,常家既是放眼世界、开拓万里茶路的外贸世家,也是恪守礼仪、尊师重教的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在山西榆次,坐落着常家的"北  相似文献   
4.
乌格 《中国减灾》2011,(2):17-18
春节,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过大年的欢乐中。然而,在炮竹声声的背后,北方和黄淮的干旱给人们带来的焦虑,不时冲淡着喜庆的气氛。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旱救灾”攻坚战在西南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大旱持续之下,焦渴的大地悬置着种种疑难问题:旱情严峻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是否与全球增暖相关?在西南地区,缘何频繁出现旱情?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旱情?百年不遇的重旱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历史上都有哪些“防灾救灾”策略值得我们借鉴?记者就本次旱灾中几个引人关注的话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正>75岁的吴太豪老人家住凤山县乔音乡大同村长洞屯。他说,去年6月份他就发现当地显出大旱的"苗头"了。吴太豪把自己对旱灾的忧虑告诉在外工作的儿女们时,没想到却讨来一句:"你老人家是杞人忧天!"吴太豪还是放不下担忧,他打算到边远的山沟里找水源,然后建一座引水池防备旱年。  相似文献   
7.
邵乐韵  龙怡 《新民周刊》2012,(33):52-53
美国或许能幸免这场大旱危机,他们的餐桌依赖加工食品,而且他们在食品花费上只占13%。但发展中国家就没那么走运,美国农产品减产会直接导致海外农产品价格高企。  相似文献   
8.
思南县四大班子领导深入联系乡(镇)抗旱,县直部门包村抗旱,乡镇和村组干部到每一户动员抗旱。1500余名机关干部坚守在抗旱第一线,充分发挥示范、带头、帮扶作用,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坡上庄稼干得恼火,再不下雨怕是要绝收了,我们正在县乡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思南县瓮溪镇桅杆村村民告诉记者,如今政府供应的水已经能维持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二凤 《中国减灾》2009,(2):10-11
内蒙古:做足"水"文章 近两年来,内蒙古狠抓农村牧区水利建设,增强了农牧业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面对当前的旱灾,内蒙古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水利建设力度,通过打机井、筑塘坝、截潜流、建泵站、修渠道以及新建小型水源工程,提高农牧业的防灾、避灾、减灾能力.全区今年将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  相似文献   
10.
西南大旱     
乌格 《中国减灾》2011,(1):26-26
2010年的西南大旱虽然过去了,但"人类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命题,仍引发人们深入而持续的思考。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干旱灾害有一个时间过程,是个"慢性病"。从2009年7月始的旱灾,时间长、灾情重,波及5省(区)的大片地区,由此形成了震惊全国的"西南大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