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82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州是中国最早的九州之一.距今已经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徐州被定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不论是源远流长的邳州大墩子文化,还是新沂的花厅文化以及光辉灿烂的两汉文化.都有其独到的个性和非同寻常的价值。我们应倍加珍惜这些历经千百年岁月淘洗磨砺而延续下来的文化遗存.传承光大我们徐州的文脉。  相似文献   
2.
传统商业环境是包含着人民群众的智慧、情感、想象、意志等内容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同时又是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结晶体。正是由于特定的传统人文精神,才使城市成为充满着人的情趣的生活空间,而不是物质材料的堆砌。因此,在商业环境设计中,只有准确掌握城市的人文特征,理解商业环境延续的内涵,才能创作出符合特定历史文化的商业环境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宁夏黄河文化积淀深厚,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更是谋定而动,时至势成。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宁夏建设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殷切嘱托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全力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  相似文献   
4.
《理论导报》2012,(12):68-I0004
都昌县任远中学创办于1931年,取其“任重而道远”之意。学校目前占地面积近80亩,总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现有班级30个,学生总人数2200余人。现有教职员工104人.其中高级教师10多人,一级教师50余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人。基本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该校校长吴红军同志,  相似文献   
5.
朱馨 《今日浙江》2012,(22):56-57
海宁斜桥镇中心小学将流传千年的海宁皮影戏编进课程,成立全省唯一的少儿皮影艺术团,把皮影戏演到了全国各地;萧山楼塔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们用笙、箫、笛、琴、胡等十多种乐器合奏楼塔“细十番”,这是几近绝迹的600年前的祥和之音……  相似文献   
6.
刘一达 《北京观察》2012,(12):58-65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会有自己的商脉和文脉。老字号无疑是商脉和文脉的一个载体,犹如项链上的珍珠。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商脉和文脉的绵延不断。老字号恰恰是这种历史文化延续的活化石。人们正是通过老字号,来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的。2008年,应香港商界的盛邀,北京的十几家老字号赴港参加了商  相似文献   
7.
轶斯 《民主》2012,(6):23-25
萧玉田是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为人大代表,萧玉田站位高远,善于抓住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在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关于城市建设要延续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脉能延续吗?过去的文化与现代的文化相袭承接而成为传统,传统代代延续成为文脉。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生命力的体现,其形成离不开城市功能。一座城市是否有生命力,其生命力是强是弱,是否得以延续,决定性的因素是其功能,但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使其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相似文献   
9.
牛润美 《乡音》2014,(3):42-42
名城名镇名村是大地的符号,历史的文脉,精神的家园。千百年的沧海桑田,华夏大地依然留存了众多的名城名镇名村,留住了历史,留住了灵魂。2006年,本刊曾连续报道了我省10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从本期起,继续向读者展示燕赵大地的名村名镇。让我们一起出发。走进这些名镇名村,谛听历史的足音,感受文脉的律动。拥抱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0.
文脉,历史与现在的文化实物表象及产生并涵养它的生态、环境、风貌与可持续性,它们凝聚了以往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的丰富信息,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品质、审美、追求、习惯、价值取向,它焕发着无穷而深远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根。它需要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