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宏 《江淮》2012,(2):18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开放合作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安庆,这座皖西南的"桥头堡",正在中部崛起的浪潮中,傲立皖江潮头,传承开放精神,以全新的视野审视自己,定位自己,发展自己,面向世界敞开胸襟!更快敞开"开放"大门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既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大机遇,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加快,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皖江城市带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现状的基础上,运用DEA效率评价模型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能源效率问题。从研究结果看,除了马鞍山、合肥和宣城的能源效率达到相对最优外,其他地市均未达到最优。从产出角度看,能源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各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皖江城市带经济总量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最后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引进人才、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5,(4):3
淮滨县位于河南省信阳市东南部,地处中原经济区南端,东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南临武汉城市圈,因滨临淮河而闻名四方。淮滨是一座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淮滨自古以来就是淮河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也是楚文化重要发源地。其悠久的航运文化、廉吏文化、姓氏文化等形成了淮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内涵。淮滨是一座生态之城。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旖旎的景观。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的淮滨,孕育了美丽的东西湖景区、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淮河绿色生态长廊等自然景观,淮滨亦有"水景生态园林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4.
勇立皖江潮     
王莉  薛晨 《江淮法治》2012,(11):16-17
国务院2010年初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后,示范区内各市县抢抓机遇,掀起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热潮。一年之后,宣城市人大常委会对该市示范区建设情况开展监督。有力地助推了全市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带动,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5.
《江淮法治》2011,(5):4-4
本刊讯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条例》正式纳入省人大常委会今年立法计划。2月24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举行皖江示范区建设和立法专题调研工作动员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海深出席会议并讲话,副主任朱维芳、文海英、胡连松、郭万清、张俊以及省长助理邵国荷出席会议。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汪国才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6.
薛晨 《江淮法治》2011,(13):8-12
6月14日至17日.记者跟随由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资工委主任胡玉贤率领的“江淮环保世纪行”第一组,来到巢湖、芜湖、马鞍山市,深入工业园区、重点企业、污水处理单位、饮水源头等地,既听取汇报,全面了解各地环境保护情况,又查看现场,细致掌握重点环保案例。记者欣喜地了解到,三市均将资源环境摆上重要位置,采取多项措施恢复生态、治理污染,保护青山绿水,促进了当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8.
《江淮法治》2011,(13):8
长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保护长江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是长江流域各地的重要职责。6月14日至18日,以"水污染防治--八百里皖江在行动"为主题的2011年"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全面展开。此次活动检查重点集中在我省沿江6市的工业  相似文献   
9.
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交汇处,介于南京、马鞍山和芜湖等城市群之间。该县国土面积1346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辖10镇、4乡及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法治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安徽省迎来了千载难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心城市(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中心城市)建设这一全新时代,这是我市乃至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围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如何研究编制好“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等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优化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