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具而言,这是指清末立宪运动时梁启超的政治学和民初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政治学。如果《新青年》的政治学成为20世纪一百年来的政治学主流,那么,梁启超的政治学因其梁氏"保皇"之名,早已被历史亦即一百年的革命史弃之如敝屣。  相似文献   
2.
王兴波 《理论月刊》2007,6(9):62-64
针对1930年代知识分子的立宪热情与国民政府的立宪运动,钱端升认为"宪法乃不急之务,"并从实现民主政治、维护民权、确立法治局面三方面分析了暂缓立宪的原因。钱端升暂缓立宪的主张与国民党不想开放政党不可同日而语,他是从法律贵有信用、贵在切实可行的角度考虑,倡导事实在先,确定事实的法律在后,法治在先,民治在后。对国民政府出台的宪法草案,钱端升认为国民政府欲借立宪堵住一部分知识分子之口,知识分子宪政的要求就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3.
杨度是近代中国富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才华横溢,雄辩滔滔,深得袁世凯赏识;他为立宪运动鼓吹奔走,为速开国会呼吁呐喊,受到了时人的尊敬和称赞。但他将做“帝师”及实现“君宪”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发起成立筹安会,受到时人的指责和痛骂。作为袁世凯的高级智囊,杨度与袁世凯有着怎样的交情?他为什么将自己的“君宪”理论寄托于袁世凯?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大叫:“杨度误我!”  相似文献   
4.
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前人并未严格区分二者是两个不同概念。应该说,二者概念不同、出发点不同、主体不同、宪政的具体方案不同、方式方法也不同。当然,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同、结果一样、客观作用相似,区分二者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立宪派为何与清政府分道扬镳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以及宪政导入中国的艰难性等等。  相似文献   
5.
国民民主意识和素质的不足是制约近代中国立宪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西方宪政发展的历史说明了启蒙运动在酝酿社会思想文化条件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潮对立宪运动既有其贡献,也存在局限性。思想启蒙仍然是今天宪政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善耆这个人     
1907年6月,善耆出任民政部尚书。他赞成立宪运动,是满族亲责中极为少见的开明人士  相似文献   
7.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在立宪运动的推动下,宣布仿行立宪,国家由此进入预备立宪,即由封建专制政治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渡的新时期。接着改革政治体制,决定设立资政院。1907年9月任命总裁,进行筹备。1909年颁布《资政院院章》和议员选举章程。1910年9月25日召集议员,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8.
晚清立宪运动是近代中国政治转型与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兴起的立宪派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作为领导与推动晚清立宪运动的社会精英群体——江苏立宪派,学界对其研究亦不乏热度,大体上集中于人物研究、立宪团体和政治活动研究等领域,近三十年来取得不少成果。不过从当前研究现实来看,三十年来的江苏立宪派研究时至今日已开始步入了困境与误区,如何摆脱研究中的困厄,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的空间,提升其研究层次和水平,则需要学术界深入探索,这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发展亦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强 《长江论坛》2008,(5):72-75
清末,受内外压力影响,清政府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立宪派、地方实力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热闹非凡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清末立宪一开始便有了立宪认识和立宪安排上的冲突,并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0.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变法。由此,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揭开序幕,新政在政治上最重要的动作就是预备"立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