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漯河市郾城区地处中原之中,为上古偃姓诸侯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做活文化事业这篇大文章,是郾城区委、区政府,尤其是文化工作者着力抓好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2,000 years ago, Chinese distinguished the size and power of the numerous vassal states by the number of horse-drawn military chariots (each drawn by four horses) they owned. The "thousand- chariot" states were large ones, while the "hundred-chariots" states were medium-sized to small ones. This reflects the thinking in ancient China that "the affairs of a state are determined by its military,  相似文献   
3.
徐伯黎 《乡音》2014,(7):41-41
皇袍,即古代皇帝的服饰。在唐以前,皇袍的颜色没有定制,如两周、东周时期,灭子“着青衣”。至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纷争,国君袍服颜色全凭君主个人喜好选择,如齐桓公就喜好“服紫”,连齐旧百姓在他影响下也尤好服紫衣。战国到秦汉魏晋之际盛行“五行”之说,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与黑、白、肯、赤、黄扎色相配的“打德”说,窜黑色袍服,连旌旗等也以黑色为贵。  相似文献   
4.
在很多时候,人们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宦官一词至少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一词直到辽代才出现。宦官制度起源较早,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当时的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  相似文献   
5.
海燕 《侨园》2015,(Z1):33
说起长城,绝大多数人都想起中国的"万里长城"。其实长城并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长城。中国的"万里长城"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修过长城,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现在我们看到的基本是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度为8851.8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少有人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赵、韩、魏、燕、中山、楚、秦等诸侯国在内地也修了不少长城。  相似文献   
6.
唐进 《中国行政管理》2014,(10):121-122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构从初创设立到发展完备,历史悠久,垂2000余年。在朝代兴替中,几经演变,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制度规范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当时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一、西周至秦汉:地方监察机构的初创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同时为了维持其盟主地位和国家统一,建立了“巡狩”制度。天子每五年要出巡一次,目的是对诸侯的行为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7.
管仲改革     
王犹升 《人民政坛》2010,(11):48-48
<正>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周武王讨伐击败商纣王,建立周王朝,大封诸侯。西周  相似文献   
8.
桓王 《法制博览》2010,(11):76-77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相似文献   
9.
毛清均 《春秋》2014,(4):48-51
正会盟是春秋时期周天子与各诸侯国之间或各诸侯国之间以及诸侯国内卿大夫之间相互协调关系,聚会结盟的重要礼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争斗激烈,会盟频繁。仅《春秋》一书就记载了242年间的大小盟会共450多次。公元前500年的夏天,齐、鲁两国在夹谷举行会盟,由于孔  相似文献   
10.
萧斌 《学习月刊》2014,(11):49-51
《资治通鉴》开篇说:"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由此盛赞孔子"欲先正名"的为政思想。何谓"正名"?孔子为何如此重视"正名"?在当下有何意义?一、春秋之乱与孔子"正名"西周立国的战略是"以藩屏周",具体制度安排是以姬周宗法制为核心搞分封,建立100多个等级有异、大小有别的诸侯国及其附庸拱卫周王室。其爵位与财产的继承,实行"诸侯与正不与贤"(《谷梁传·隐公四年》)的嫡长子继承制,预伏了"争位乱国"的根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