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古人是怎么“管”法官
引用本文:张晋藩.古人是怎么“管”法官[J].政府法制,2014(27):62-63.
作者姓名:张晋藩
摘    要:自古就讲“致中和” 中国古代文献用“中”,也就是“不偏不倚”来比喻司法公正.孔子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百姓手足无措,必然招致社会的动荡.司法之所以“不中”,孔子认为是由于礼乐不兴的缘故.相反,礼乐兴则刑罚中,这就要求司法者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刑罚得中之后会带来社会的和谐,即所谓“中和”,古书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后世关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明刑弼教的种种议论,都是兴礼乐、致中和的进一步衍发.

关 键 词:法官  古人  中国古代文献  司法公正  社会效果  致中和  手足无措  思想情操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