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与李昌平谈"农村信用体制改革"--从石门坎"社区发展基金"说起
摘    要:近年来,小额贷款的信贷方式在国内刚刚兴起。在城市,小额贷担保贷款是国家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的再就业援助方式之一;在农村,也有部分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向生活贫困的农民提供小额扶贫贷款。但是随着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农村金融与城市化银行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为农村信贷的运行成本太高,或者还款率低,贷款的人数不集中,被冠以“散小差”的名号。而国有银行在股改的同时,加大了撤并国有银行认为亏损严重、赢利无望的农村网点的力度。农村小额扶贫贷款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面:贫困的农民没有生产资料,而现在银行又不愿意贷款给他们买生产资料。谁能来注入资金让农民的生活开始一个良性循环?已经有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尝试在一些贫困地区开办小额扶贫信贷。如:由茅于轼、汤敏等人在山西临县龙水头村兴办的小额扶贫贷款,已经成功运行多年。但是几个经济学家能够援助的贫困农民毕竟是有限的。农村信用体制改革究竟应如何进行?2004年,曾向总理上书的李昌平考察了贵州的石门坎乡。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