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一种非认识论的普遍必然性阐明
引用本文:曾海军.“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一种非认识论的普遍必然性阐明[J].理论学刊,2023(3):57-67.
作者姓名:曾海军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哲学系610064;
摘    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属于西方哲学认识论传统的典型议题,却也不妨在中国哲学视域下予以重新理解。在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传统中,伤痛是最不可能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但在中国哲学的传统语境中,身体上的伤痛却是不可超越的根本关切。由孔子所言不安到孟子所论不忍,一种痛感的传递清晰地呈现道德基点的地位,却自始至终没有被超越。孟子所论恻隐之心的普遍必然性,并非在认识论意义上每个人“是”普遍必然的,而是在生存论意义上每个人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必有人起恻隐之心,这一点真实无妄,必不容质疑。他人若未有或偶有恻隐之心,则依恻隐之心的真实必然性予以质疑,至他人必有恻隐之心方可。如此则人人皆得必有恻隐之心,实现了恻隐之心的普遍必然性。

关 键 词:恻隐之心  普遍必然性  伤痛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