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一个分析框架
引用本文:李蔚,刘能.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一个分析框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4).
作者姓名:李蔚  刘能
作者单位: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上海,200233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中日城市社区公共性培育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和福冈为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模式和社会控制对策研究”
摘    要:与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场域与这两个得到相对较多关注的议题相比,流动人口居住空间之获得和建构这一主题具有新意.我们可用“空间情境主义”的方法论立场,将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获得并建构稳定居住空间的社会过程,分解为七个亚类的空间获得模式,它们分别是主流模式的族群聚居区(ethnic enclaves)、作为转型地带的城中村(urban village as transitional zone)和居住空间的边缘化(the margin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以及辅助模式中的宿舍劳动体制(dormitory labor regime)、住家服务模式(domestic helper)、居住正常化模式(the norm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和无家可归现象(homelessness).对此进行理论阐释,可勾勒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多个社会过程/社会机制.这七个亚类所涉及的社会变迁因素(结构性条件所带来的机会和约制)和社会能动因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自主性/自发性/批判性)的结合,塑造了流动人口建构稳定居住空间的社会事实.

关 键 词:城市化  流动人口  空间情境化  居住空间  类型学

Typology of Residential Space Acquisition by Migrant Population: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LI Wei,LIU Neng.Typology of Residential Space Acquisition by Migrant Population: An Analytical Framework[J].Th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2015(4).
Authors:LI Wei  LIU Neng
Abstract:
Keywords: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