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学生“裂痕效应”的形成与消解:建构主义的视角
引用本文:徐喜春,付艳.大学生“裂痕效应”的形成与消解:建构主义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4(1):80-84.
作者姓名:徐喜春  付艳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应对”(项目编号:2012WYM-0104)、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立项课题“贫富差距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B130)和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贫富差距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sk0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直接映射到大学生群体的身上,诱发了大学生因经济状况差异而导致的交往和心理“裂痕”,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大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贫富大学生之间的“裂痕”以环境的不适应为发动机制,以同化与顺应为转化机制,以排斥为强化机制,以自我认同为最终实现机制。高校应该从平等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团学组织交流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体系的健全等方面对“裂痕效应”进行弱化和消解。

关 键 词:“裂痕效应”  建构主义  形成机制  对策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