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性”还是“性情”:中国诗歌价值取向的分野 |
| |
作者姓名: | 寇鹏程 |
| |
作者单位: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 |
摘 要: | 中国诗论中“吟咏情性”与“吟咏性情”有着巨大的不同,标志着两种诗学理路。“吟咏情性”的主要内涵是“情”,是由“感物”而来的“感”情,与“性”的关系不大;而“吟咏性情”的主要内涵则是“性”,由“性”而来的“情”。早期理论以“情性论”为主,宋明以来则主要是“性情论”。“情性论”的“情”个体感性维度明显,“性情论”的“情”则理性色彩突出,从“情性”到“性情”的重心转移显示了中国诗论理性化的价值取向。要用“情性”与“性情”的双重视野来看待中国古代诗论中的“情”才较为全面。在这种双重视野下来审视中国的“抒情传统”,则会有不同的答案。
|
关 键 词: | 情性 性情 感物 理性 |
收稿时间: | 2020-06-2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