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格尔木市—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摘    要: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境域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11.89万平方公里。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市共有汉、蒙古、藏、回、撒拉等26个民族约27万人口。城市规划建设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0.22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第三大城市,也是青海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和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战场。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连续2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5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在以市区为圆心,半径200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钾、钠、镁、锂、硼、锶、锑、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有30多种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钾、钠、镁、锂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境内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已探明钾盐总储量3.2亿吨,镁盐总储量31.6亿吨,钠盐总储量33.1亿吨,其潜在价值巨大。涩北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可达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境内有宜农土地86.6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4130万亩。格尔木地区有大小河流20多条,水资源总量23.85亿立方米,具有发展水电业的巨大优势。有5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和200余种野生植物资源,其中20余种被列为国家级珍稀野生动植物。此外,格尔木风能、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资源开发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格尔木立足境域资源禀赋优势,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依托,全方位、多领域、高起点加快资源转换步伐,把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按照“3 2”产业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以盐湖、石油天然气和黑色、有色金属开发利用为支柱的工业发展框架,资源开发在工业经济中主导地位更加明显。“十一五”时期,格尔木市将紧紧抓住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全省新型工业基地为目标,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推进资源开发由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转变,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实现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产业聚集相融合的方向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格尔木以“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昆仑文化”为轴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观赏青藏高原风光、野生动物活动和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继开辟了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昆仑山道教寻祖、察尔汗盐湖观光、胡杨林自然风景、蒙古族草原风情、玉珠峰登山探险等十余条具有青藏高原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线路,相继建成了昆仑山口、玉虚峰、西王母瑶池、昆仑神泉、万丈盐桥、胡杨林、昆仑文化碑林等景点,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截止2005年底,格尔木市生产总值已由2000年的16.8亿元增加到56.7亿元,年均增长21.2%;工业增加值由7.4亿元增加到32.1亿元,年均增长25.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5.9亿元增加到14.9亿元,年均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9%。五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8亿元,超过“十五”预期目标5.8亿元,是“九五”的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979.97元和3394元,年均增长均达到10%。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经济社会取得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