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两个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引用本文:于安龙.“两个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求实,2024(1):4-15+109.
作者姓名:于安龙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和经验研究”(22BDJ010),负责人:于安龙;
摘    要:“两个结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主线。推进“两个结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内在需要,是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本质体现。实现“两个结合”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主”与“客”的良性互动、“守”与“变”的有机统一、“正”与“反”的双面启示、“前”与“后”的有效承接等方面。从内在运行机理来看,“两个结合”具有融通性、同步性、共基性和互动性。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是“两个结合”的核心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两个结合”的根本主体,党内领袖群体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主体。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以与时俱进为“先”、以文化创新为“重”、以人民至上为“核”、以党的领导为“纲”、以调查研究为“径”。

关 键 词:“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具体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