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放大的“可能”:读《中外青年比较研究》
引用本文:谢维和.放大的“可能”:读《中外青年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1993(1).
作者姓名:谢维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列所
摘    要:放大的“可能”:读《中外青年比较研究》谢维和人们看重去年,社会所以关注青年,不仅在于他抓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性,而更多地寄望于其潜在的可能性。在“青年”这一主语之后,永远伴随着一种无限的规定性:他们可能是……,他们也可能是……正是这一连串有待填充的省略号,使青年成为时代的宠儿、社会的娇子。而且,人们不难看出,青年的地位也往往与这种可能性的大小成正比。无疑,在闭关自守的传统社会,青年的可能性受到极大的限制。所谓“三岁知大、七岁知老”正是反映了和概括了在狭隘存在中人们对青年的期望与评价。而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广泛交流、渗透和影响的今天,青年的可能性也相应地得到巨大的扩张。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外青年比较研究》一书,正是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把世界青年带到了中国青年面前,又把中国青年推向了世界。它使我们在青年这一有待规定的主词后面,看到了一种更为放大的“可能”,也同时从这种放大的“可能”中,产生了更多的思虑。如果说,我们过去更多地只是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去看待中国青年的可能性,那么,把整个世界格局作为判断和分析的参照系,则必须是今天中国青年对未来的考虑思路。《中外青年比较研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