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
引用本文:高全喜,田飞龙.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16(5):143-154.
作者姓名:高全喜  田飞龙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君子参政:现代中国立宪进程中的政协问题”( 项目号 YWF-13-W-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政协制度是中国现代立宪史的重要创造,是政治宪法的制度性表现,具有深厚的宪制功能、价值意蕴与演化潜力。在辛亥革命缔造中华民国的过程中,立宪派即开始以协商建国的政治自觉和担当介入制宪过程,形成了政协的早期传统与渊源。两党并立时代的民主政团仍然构成推动训政向宪政转变的重要动力。1945年的旧政协具有制宪预备会议的宪法功能,促成了中华民国宪法的颁布,但未能运用宪法化解主要政党之间的政治冲突。1949年的新政协直接作为制宪会议制定颁布了《共同纲领》,开启了大陆版的共和立宪序幕。伴随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政协逐步转型为非国家的政党协商制度和统一战线组织,但其制度角色并未定型,其在八二宪法体系内作为代表制要素的理论与制度空间依然巨大,从而成为未来宪政转型与成熟的重要议题之一。

关 键 词:协商  制宪  转型  复合代表制  宪法角色
点击此处可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