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的生活样态及生存逻辑 ——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为例(1938—1946)
引用本文:赵国壮,周挥辉.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的生活样态及生存逻辑 ——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为例(1938—1946)[J].湖北社会科学,2022(1):114-124.
作者姓名:赵国壮  周挥辉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失去了"基地"武昌的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俨然成为战时高校中的"孤儿"之一,1938年底依靠湖北旅渝同乡会的帮助而寄居"宽不上二丈的米市街".在重庆南岸复校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在"无序"中困苦备尝,乞怜平价商品、举债银行度日、公演募捐,其艰难维持的窘状无疑成为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生活样态的一个缩影.在"无序"情况下,学校依然按照"有章"规范来施教育人,仍维持三学院七学系的学科体系及商学办学特色,并积极接收借读生及宣传抗战,同时,亦努力加入"国家队",主动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训,但是,限于其体量过小及国家教育经费有限等因素,学校由私立转为国立的努力未能成功."无序"与"有章"并存,在"私立"与"国立"之间挣扎,成为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的生存逻辑.

关 键 词:抗日战争  大后方  私立大学  陈时  中华大学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