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意识形态性
引用本文:董宏鹰,李怡.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意识形态性[J].长白学刊,2012(5):11-16.
作者姓名:董宏鹰  李怡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社会行为调控的传统文化机制与社会和谐”(gzjyt0511)的研究成果
摘    要: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生存劳动"、"生产劳动"和"自由劳动"。"生存劳动"作为绝对的自然事实,没有被建构性,因而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而"生产劳动"因受到国家制度的政治规整,被赋予了合法性制度框架基础的功能和作用,具有意识形态性。"自由劳动"作为现实运动最终的结果和特定观念对抗现实世界,也被变成一种普遍价值,因而也具有意识形态性。在当代,无论是在奠定并夯实国家社会主义执政基础方面,还是在决定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方向方面、强化劳动者的阶级认同并社会认同和塑造强有思考力的劳动群体方面,继续强调"劳动"的意识形态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劳动  概念  意识形态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